农村娃读大学=高风险投资?如何重铸农村生大学梦
时间:2011-06-27 14:55:11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本报刊发了读者来信《农村新增大学生为何越来越少》,探讨了农村孩子受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对此,记者对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山东英才学院等全国各地30所高校数千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与读者来信强调的问题一致,新增农村大学生总人数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还因大学所在地域、学校综合水平不同有所差异。在一级城市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普遍多于农村学生,而在地处二三级城市的普通大学,农村大学生人数普遍多于城市。
如何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不因基础教育的落后而错失“升学”、“升好学”的机会?又如何使农村大学生的“大学梦”不打“水漂”?众多教育工作者与记者进行了一场对话。
■ 现状 读大学=高风险投资?
长沙市教育局成职教处处长封纪琴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去农村调研,一位家长向她诉苦,“我儿高考时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万一孩子考上了,家里就得砸锅卖铁,可不让他上学,不光对不住孩子还对不住列祖列宗啊!”封纪琴没有想到,读书成为农村家庭中“最害怕”的事情。
根据计算,普通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而在记者采访的大学生中,学费更是从3600元-13000元不等。重压之下,众多贫困学生选择在学校做兼职或申请助学贷款,但问题又出现了。不少学生反映,学校的助学金并未真正下放到贫困学生手中。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李焕然就反映,“助学金落实不到位,本来家境较好的人为了一点金钱而争着要名额。”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工程大一学生赵育鑫给记者算了另一笔账,“如果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那么四年过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组公式:大学开销(5万元)+四年工资(8万元)=13万元存款。13万元,对于农村居民相当于一栋甚至几栋房屋。”
赵育鑫对大学教育的不自信反映了当下许多民众对教育的集体担忧,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却多显得茫然,大学生逐渐从“天之骄子”渐变为“天之焦子”。
■ 问源 教育公平需先行
读大学,原本是许多农村孩子“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却因“费用高、性价比低、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等原因受到质疑。如何重铸农村青年学生的大学梦,使高等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强化教育公平,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机制、设施是基础。
在记者采访的农村大学生中,学历不高、大专毕业为主、教师多用方言讲课、英语教学设施差、现代科技严重匮乏等成为了农村大学生对自己所在农村中小学的普遍评价。
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现状:师资力量、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家庭营养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在整体受教育质量上处于明显劣势;即使少数农村学生凭借天分与努力赶上城市学生的水平,但是在知识面、才艺知识以及阅历眼界上依然受到巨大的限制,而在高考面前,他们却需要面对同样的试卷和同样标准的考核,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城市学生可以享受的保送、自主招生、出国等机会也比农村学生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