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芜湖镜湖区大拆大建遭质疑 低保户疑因拆迁自杀
时间:2009-07-02 10:13:55 
芜湖镜湖区大拆大建遭质疑 低保户疑因拆迁自杀

 

芜湖镜湖区大拆大建遭质疑 低保户疑因拆迁自杀


2009年07月02日 来源:时代周报

王德胜和妻子已经在办公室里“借住”快两个月了,目前他还看不到住进新家的希望。这位拥有副高职称的知识分子,是安徽芜湖的一个“钉子户”。

“世上本没有钉子户,被拆迁公司逼急了,起了逆反心理,才有了所谓的钉子户。”安徽芜湖的一位拆迁户在经历了漫长的动迁过程后,发出了这样一句哲学式的感叹。

去年2月,芜湖镜湖区喊出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口号,随之而来的则是大拆迁的展开。官方媒体报道,当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镜湖拆迁模式”。在此模式下,拆迁户的苦与痛也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钉子户是怎样炼成的

王德胜是芜湖市宣城地区医院的医生,他的妻子章莉莉也在这里工作。他们的房子位于镜湖区高城坂78号,是市检察院的职工宿舍,离医院很近。

1996年,王德胜通过一位病人的关系,花了7万元买下这套72平方米的房子。去年7月,一份拆迁公告贴在墙上,他们才知道房子要被拆掉了。

王家没有考虑货币补偿。因为只有一套房,儿子又已经28岁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现房,而不是花几年时间等待政府提供的安置房。章莉莉的身体不好,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经常半夜发病,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原址回迁,或者在医院附近安置。但这些要求都被拆迁公司拒绝了。

拆迁公司提供的安置方案,一为货币补偿,支付31万余元;另一方案则为产权置换,拆迁公司提供红光小区87平方米的房屋,王家需支付差价三万余元。

几番交涉后,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

楼上的其他拆迁户陆续搬走了。据章莉莉了解,检察院的职工受到内部的行政压力,“不走就下岗”,最后只剩下三家外单位的人。

从去年年底开始,房子里的电线、电话、网络、电视统统被断掉。夫妻两人就在医院洗漱好再回家,把节能灯充好电带回家,看书的话就点起蜡烛。

楼下,拆迁公司找来的挖掘机不停地轰鸣,放在桌上的茶杯随之乒乓作响。楼下的一家人也忍受不了,终于搬走了。

据一位同处该拆迁地块的拆迁户描述,拆迁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来过两次但没有谈好实质性问题后,便不再上门,而是等着拆迁户去找他们谈。但是在楼房还有大部分居民没有交房的情况下,一系列“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

有一天小区的传达室突然被拆掉了,紧接着车棚也被拆了。很多住户早上起来,发现自家的门锁在夜里被灌进了502胶水。

电线在夜里被剪断,电力公司维修人员来了很多次以后,终于忍不住了,发话说如果下次再被剪断就不会来修理了。

“我们不想做钉子户,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我们花费了全家积蓄买来的房子要被拆掉了,我们只希望赔偿或者安置能最起码达到现在的住房水平,可是他们的条件太苛刻了,我们当然无法接受。”他说。

在调解无效后,4月22日,镜湖区法院发出强制拆迁令。令他们倍感不解的是,镜湖区建委4月20日向镜湖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天,法院即通过了建委的申请。

5月8日,当他们回到家时,看到的已是一片废墟。现在回想起来,章莉莉还是忍不住要流泪。

“我现在到处搜集资料,就是要和他们斗。”她说。

镜湖拆迁模式

与王德胜一家有相同命运的还有杨忠辉夫妇。

他们经营的国天宾馆位于芜湖市中心城区的镜湖边上。早些年,这栋大楼是市商业局下面的一个酒店,杨忠辉在这里租了一个门面,经营民航售票处。

2000年,酒店倒闭。杨家花了三百多万买下整个大楼,开了国天宾馆。早在2006年9月,拆迁公司就已下发了拆迁通知,但此后拆迁工作陷于停顿,直到去年10月,拆迁公司再次发出拆迁通知。

与王德胜一家一样,国天宾馆之所以拖延至4月份,也是因为双方的补偿条件一直没有谈拢。

据杨忠辉的妻子孙琳称,他们希望能够原地回迁。被拒绝后,提出能够就近找一家门面房,同样被回答不可能。

他们的国天宾馆在4月8日上午被强行拆除。芜湖新闻网上的一篇报道描述了当天的场景。据称,当日共有300余人参与了搬迁,仅搬运该户物品就达53车之多。物品清理完毕后,拆迁公司连夜搭建了防护网,立即安排挖掘机和工人进行拆除。

国天宾馆是原镜湖小学地块的最后一户被拆迁户,在镜湖区政府通报的消息中,称它的强拆“标志着镜湖街道该重点工程地块动迁工作全部结束。”

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当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镜湖拆迁模式。《芜湖日报》发表的一篇报道认为,“该模式主要由区领导驻点负责制、街道全面协调机制、司法保障机制、拆迁例会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市场秩序整顿机制等组成,各个机制之间衔接互动,形成完整的体系。”

“碰到钉子户的时候,多次做工作。在行政裁决下来后,还是去做工作,没办法才去强拆。”镜湖区拆迁办主任计伟说,“强制拆迁也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镜湖区房管办主任奚要武介绍说,实际拆迁中,强拆的其实很少,每个地块只不过几户。拆迁中最难的就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他看来,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拆迁户的要价太高,王、杨两家即在此列。

奚要武表示,能够理解拆迁户的心情,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就有个利益衡量的问题。

2008年2月,镜湖区喊出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口号,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拆迁工作的展开。“建设的任务重,所以拆迁的任务也重。”奚要武说。

在镜湖区每周召开的拆迁例会上,会公布一张特殊的“排行榜”,各个街道重点地块的拆迁进度在榜单上都能一目了然。

这却是一个并不好做的工作。在当地著名的“市民心声”论坛上,网友针对拆迁提出的疑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低保户疑因拆迁自杀

在镜湖区政府网站上的公告栏里,截至6月25日,镜湖区已经发出了十四号拆迁公告。而在过去的2008年,全年只有一则拆迁公告。

前述《芜湖日报》的报道中透露说,镜湖区4月份完成拆迁数突破500户,该区今年1至3月份拆迁户数总计437户。截至发稿时,镜湖区尚有拆迁遗留地块19处,新进场地块9处,共计3700余户待拆迁,到4月末还要增加6处新进场地块,15000余户待拆迁。

镜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陶紧跟表示,芜湖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的项目比较多,因而拆迁也比较多。据他介绍,拆迁地块一部分属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另一部分则为商业开发。

2009年的第四号拆迁公告为“大砻坊改造项目1-3#地块”,拆迁时间为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当地一个老的棚户区泗水园就在这一拆迁范围中,该地块的动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6月11日下午,一个名叫雷海清的五十多岁男子在家中上吊自杀。雷海清生前以修鞋为生,家中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房子只有35平方米。

有说法是,拆迁公司威逼雷海清搬家,不搬就把他的低保取消。雷海清万念俱灰之下,随即上吊自杀。

陶紧跟坚决否认雷海清之死与拆迁有关。他表示,雷海清是因为家庭矛盾而自杀。起因是雷本人希望得到安置房,而他的儿子更想拿补偿金。二人发生争执后,雷想不开便上吊自杀。

但是陶紧跟的这一说法遭到当地一些拆迁户的驳斥。他们认为雷海清是被拆迁公司的人逼死的。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拆迁公司提供的安置方案令他无法接受。

根据芜湖市2009年3月出台的新《拆迁补偿政策》,如果选择货币补偿,每平方米只有3000元多一点,而芜湖市大部分的商品房价格均价在4500元以上,死者家的房屋面积本身很小,选择这一补偿方式根本买不到房子。如果选择要安置房补偿的话,必需要先出去租房住上个4到5年才能拿到安置房,因此死者不愿意搬迁。

据称,6月11日下午,雷海清为拆迁一事又和拆迁办工作人员商谈,回来后泪水涟涟,便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了。

据周围居民反映,拆迁公司的人经常到死者家逼其出去租房搬迁,对其进行威胁恐吓并威胁死者不搬迁就要取消死者的低保待遇。

他的儿子也认为拆迁是导致其父自杀的直接原因。据一位拆迁户于6月12日晚拍摄的雷海清灵堂照片显示,其遗像前挂有“野蛮拆迁、还我父亲”字样。

6月30日上午,记者在镜湖区委宣传部看到一份题为《关于应对大砻坊泗水园地块拆迁可能出现的突发新闻危机工作预案》的文件,显然已经预计到拆迁工作可能会出现问题。

事实上,此前的6月5日,当地已经发生一起因拆迁引起的自杀未遂事件。

据芜湖消防支队宣教中心发布的消息称,当天上午9时许,在垄坊路拆迁工地上,一男子因不满拆迁而拿着汽油跑上了拆迁楼,欲跳楼自焚。

各地拆迁模式的良好初衷

北京:

拆迁工作要政府为主导,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通过拆迁安置向被拆迁群众提供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服务

三亚:

以居委会和村民出资成立拆迁公司,自己拆迁自己,地块中标公司将合理的拆迁费用支付给这个拆迁公司,盈利由拆迁公司和参股居民按股份分红

胶州:

先安置后拆迁,“老房子还没拆,先住上这么宽敞的楼房

成都:

由居民代表联名向政府递交拆迁改造申请,拆迁申请由政府指定的改造业主单位与居民代表通过公开方式确定评估机构,进行房屋资产预评估。随后,改造业主单位制定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开展协议签订工作。由“要我拆”到“我要拆”

西安: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拆安并举、综合改造、利民益民

芜湖:

区领导驻点负责制、街道全面协调机制、司法保障机制、拆迁例会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市场秩序整顿机制等组成,各个机制之间衔接互动,形成完整的体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