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温铁军: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
时间:2011-06-24 10:16:07  来源:凤凰网专稿  作者:李杨 

温铁军

    嘉宾简介: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核心提示: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未来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而这四亿人口身份变迁的背后,或将是中国城市化大进程中的又一折点。中国的城市化最终会走向何方?用十数年时间走访发展中国家调研的温铁军,在接受凤凰网独家访谈时,称10年前就开始反思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温铁军认为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才是中国路子。并提出中国城市化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政治上平权;第二,要求真正的农民代表出现。

    对话主持:李杨

    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成功城市化先例

    凤凰网: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步子进一步加快。您怎么看中国这30年的城市化进程?

    温铁军:我的观点并不是那么主流。像教科书中现在讨论的城市化问题比如农民工医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等,其实是讨论了很多年的东西了。10年前我就开始反思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程大多是“空间平移贫困”,将国家分散的贫困农民集中到城市贫民窟。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讲的这里面的故事。贫民窟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冲突,就是“将分散的农民的现代化代价集中起来”。

    户籍改革涉及200多项利益集团利益

    凤凰网:您怎样看待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改革?

    温铁军:早在1994年的时候我就不拿户籍问题说事了。中国户籍改革推进的背后涉及到了200多项利益集团的财政利益。比如说教育集团,庞大的城市教育投资可以达到农村的10倍。再比如说交通集团,修一条10公里县级大道的投资可以修完一个自然村的路。现在教科书上还在拿户籍制度说事,这是所谓主流的观点。

    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才是中国路子

    凤凰网:所以您早年就提出了走城镇化的路线?城镇化和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温铁军: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

    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在我10年前就提出城镇化的概念,现在我们的决策层渐渐开始接受了。

    以印尼的城市化发展为例,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来袭,导致印尼城市众多人口失业,处在城市边缘的无地农民打工者更甚;同时他们在乡村也没有就业机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批的城市打工者暴乱。

   凤凰网:那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

    温铁军:我不主张激进的城市化,激进的城市化可能走印度的老路。印度有34%的无地农民,用大建贫民窟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化的数据增长--这就说明农地私有化城市农民窟规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地私有化程度越高,城市农民窟规模越大。

    城市化即是资本积聚的过程,是排斥性而不是包容性的。中国城市化亟待解决的主要几个问题:第一,政治上平权,要求市民和农民的地位平等,而今天一个市民享有的资源或者说地位是一个农民的两倍。第二,要求真正的农民代表出现;现在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都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人大代表渐渐成为富人俱乐部。真正的村级选举远没有开始,农村基层整改也没有开始。

    中国城镇化建设需要“包容性”的增长

    凤凰网:根据您多年的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温铁军:20091月,官方宣布经济危机以来有2500万农民失业。这个数字公布后让很多国家震惊,因为这个数目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发生都会发生大乱,为什么中国没有?因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每增加1万亿的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可以带动1500万以上农民的在家门口的非农就业;以此可以解释统计局调查的数据,7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出来打工。这几年的政策方向是加强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3年来,投资在三农方面的财政比例在不断扩大。

   还有一个积极的例子,自2003年来,中央将25亿亩山地、林地制定了重新分包到户的政策。2007年到2009年,国家按人按户的占有原则,将资金、劳动力输送到了山区、林地。这也是自1978年国家把农地分给农民以来,将比耕地面积更大的山地、林地分给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抵御了经济危机。

     历来,城市化是集聚资本的过程,并不包容农民,是排斥性的增长,即“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就是典型的排斥性发展,有“中国农村已死”的论点。今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经济应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的概念,它指的是可持续的,能够使弱势群体也受益的增长。

     以往与包容性增长类似的思路,都受到了主流话语和主要利益团体的反对。要推动这种调整、转型,都要力排众议。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总结过去十年的调整经验,为今后二十年的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奠定必要的思想和政策储备。

    这几年中西部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垒起了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使农民就近得到非农收入,并且不需支付大规模转移成本。所以,包容性增长在中国是有经验的,并且也是有成就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