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一化”促社区百姓幸福
时间:2011-06-22 10:18:18
来源:西安日报
东部新城的崛起,灞桥区的巨变,也深刻地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每个人身份隶属关系从单位人向社区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过渡中。
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灞桥区以“党建创新”为引领,以“三有一化”为目标,以特色化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广大社区群众过上和谐、安定、幸福的城市生活。
齐抓共管 “三有一化”有合力
为全面完成社区“三有一化”建设任务,区委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区级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各社区也层层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区委成立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同时,在街道成立了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发挥街道、社区和驻地单位党组织在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全面提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确保“三有一化”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多措并举 社区党建“有人管事”
“有人管事”是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
加强班子建设,该区以社区换届选举为契机,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社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开展多层次培训,使社区党员干部在党的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谐创建、群众工作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考核考评机制,推行社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加强对社区干部的考核、管理,并把考评结果与个人待遇、职务晋升等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有动力管事。
加大投入 社区党建“有钱办事”
“有钱办事”是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的保障。
该区形成并完善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干部补贴列入区财政预算,通过下拨市上资金、落实区级配套资金,保证社区干部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同时积极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相关待遇。
从2010年开始,将社区办公经费补贴,由原来每年15000元提高到每年27000元,并明确规定,其中的12000元作为党建专用,保证社区办公所需,保证党员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做到区级相关部门在社区“费随事转”。
同时,区管党费加大投入支持社区工作。2009年为14个社区下拨党费5万多元,2010年又下拨党费27.25万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党建活动。
集中建设 社区党建“有场所议事”
“有场所议事”是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
该区将社区建设资金纳入区、街财政预算,按照“一社区一对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建设,全面完成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任务。
采取争取省、市财政支持一点、市福利中心补助一点、区财政配套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落实活动场所建设资金。2007年以来,共筹集建设资金624万多元,实施了22个社区办公场所建设项目,新建了洪庆新村、半坡、纺星、核锻、五环、电建、建材等13个社区办公场所,对一印、唐都、长十路、三棉、四棉、向民等9个社区的办公场所进行了改扩建,使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
同时,积极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为社区配备电视机、碟机、电脑、LED显示屏、气象灾害电子显示屏、触摸查询显示屏等设备,达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警务室、图书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指导站、健身活动场所等“一部三室三站一场所”建设目标。
整合资源 构建“党建区域化”新格局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方向。
该区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党建资源,统筹开展区域内各项党建工作。
全面推行“大工委制”和“兼职委员制”。在各街道实行“大工委制”,在各社区实行“兼职委员制”,从驻地单位、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两代表一委员”中聘任大工委委员和兼职委员,积极发挥街道、社区和驻地单位在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员管理服务模式。在区委组织部设立党员(流动)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流动)服务站,不断完善在籍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和流动党员“协管”机制。
全面推行党员“义工制”,各社区普遍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和党员义工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帮扶就业、医疗卫生、水电维修、维护稳定等服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自愿认领社区岗位”活动,积极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地区发展。
开展“三个共建”活动。即“共驻共建”:开展与驻区单位“校居共建、医居共建、企居共建、商居共建、警民共建”活动,做到优势互补、双向服务;“结对共建”:以到社区过一次组织生活、慰问一次党员群众、帮扶一户困难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办一件实事好事为主题,开展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党群共建”:深入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活动,实现各组织间协调发展,合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社区党组织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帮助居民解决就医、上学、住房、就业、行路、饮水、用电等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为民解难、为民谋利、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