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络文学扎根乡土才会为乡村振兴“铸魂”
时间:2019-11-29 13:39:10  来源:东方网  作者:董宏达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农村、乡土为背景的故事出现。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乏善可陈。优秀的网文作品往往都会成为下游产业与资本追逐的IP。考察近年来网文IP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不难发现,农村题材、乡土概念的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11月27日《光明日报》)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核心是文学,因而,网络文学也具有传统文学属性。如今,我国网络文学已走过20多年历程,呈现旺盛发展趋势。但为什么在创作题材上“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即: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上有欠缺。由是观之,网络文学注重扎根乡土和人民,才会为乡村振兴“铸魂”。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回顾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发展来看,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路遥的《人生》、莫言的《红高粱》等一些作家与作品,无不关注乡土之情,状写乡土文化,直面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揭示时代变革的风云激荡,营造精神家园。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网络文学诞生发展的2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的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精神状态昂扬向上。但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受制于年龄和阅历,对于现实生活缺乏把握能力,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召缺乏足够的敏感,以致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娱乐性强而文学性弱,在许多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生活与时代的痕迹,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时代在发展进步,网络文学理应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文学创作的实践反复证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大凡精品力作都离不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正如人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创作者也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生活与时代所发生的转变直接或间接都会对创作者产生影响。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网络文学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召唤,人们对时代发展的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文学中不再缺席,反而成为创作者创作的背景与出发点,转变由此发生。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达2442万部,较上年新增795万部,同比增长48.3%,值得注意的是,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现实题材内容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网络文学平台发布的新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达65.1%,较上年同比增长24%。那些阅读量和评论量巨大的作品,有不少都是弘扬家国情怀、彰显奋斗精神、书写人间真情的,作品所体现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都是正确而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

  网络文学聚焦乡村战略,应该成为文学创作一种自觉。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以网络文学为核心资源的网络文艺怎样为乡村振兴“铸魂”,是需要回答的现实课题。反映乡村振兴时代风貌,网络文学作者应该自觉做出回应。从具体创作规律来讲,网络文学作者应当自觉继承与发扬优秀乡土文学传统,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自觉以网络语言和构思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为新时代农村与农民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新农民的心声,记录他们作为建设主体参与的伟大创造。把网络文学创作的触角延伸到“三农”领域各个环节,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每一个环节,同时,以“网络文学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作者以主体身份参与网络文学创造和创作,以文化文艺为乡村振兴“铸魂”。

  网络文学创作关注乡土题材,需要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振兴火热的生活,扎根于新时代农村奋斗创业的土壤,用对人民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打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换言之,网络文学作者有了“深扎”的艺术修养,才能服务好人民群众,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来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奏响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