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刻,面对各地蓬勃发展的态势,延津县抓住机遇,积极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的理念,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个和谐、富裕、美丽的新延津正在绽放光彩。
什么样的城市发展道路才算科学?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和谐发展?
延津县面对这些问题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延津县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按照延津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的要求,将城镇化、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为支点,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推进产城一体、产城互动,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借助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热潮,延津县使居民有序向社区聚集、企业有序产业集聚区聚集,从而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群众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聚人聚财聚物,呈现出“三化”联动、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因地制宜:
城镇建设焕发新貌
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曾饱受风沙灾害之苦。近年来,延津县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曾两次跻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十一五”期间,延津县地方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甚至翻两番。延津县城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面貌形态发生很大变化。
县城区建设方面,相继实施了温州商业街、人民公园、文体中心、小潭僧固排、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重点项目。
开工建设了金隆花园、锦绣花园、新城花园等10个房地产项目。
打通了棉东路、文化路、健康路、胜利路,修建了平安大道、崇文街、科技路。
完成了永安大道整体改造、6条主干道路面整修和所有背街小巷改造。
形成了以一环路和“四横五纵”骨干道路为主体的路网结构。
以人民公园、人民广场等5个游园和文体中心为主体的休闲健身场所。
以城中商业区、城南教育区、城西工业区和城北新区为主体的城市布局。
供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功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方面,以“一环三乡”为重点,强力推进2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建房1600户、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拆除旧宅基800亩、复垦460亩。
但与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与群众生活富裕、收入增加相对应的是,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善,群众还没有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
在城区,一些群众由于分散居住,无法享受集中供热、供暖、供气带来的便利;一些旧城区房屋陈旧、居住拥挤,绿化、亮化、硬化水平非常低。在乡镇,一些乡政府驻地规划不完善、设施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垃圾乱堆、秩序混乱,群众对脏、乱、差的现状十分不满。在农村,群众随意自建的自然村落里,不仅环境差,条件落后,就连集中供水、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都跟不上,可以说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非常强烈。
延津县城区弯路多、岔道多、断头路多,停车场少、公厕少、水系少、绿化面积小,学校、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布点、规模、数量还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学校班额大、入园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建设滞后,已成延津县发展的“短板”。
对一些旧城区进行改造,使之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6月2日,记者赴延津县城采访时看到,在延津县老城区最繁华的南关商业街,拆旧建新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从现场不难看出昔日延津县的影子:道路狭窄而拥挤不堪,居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间距小,采光、通风条件差。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火灾,组织群众疏散都很困难。
县委书记常冀剀说:“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为了拆迁,而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从破旧的、环境杂乱的、不抗震的房子里搬出来,住上美观舒适、结实安全、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好房子。推进旧城改造和拆迁,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得实惠、政府零收益、城市出形象’的原则,要让群众越拆越富,日子越过越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2011年,延津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建设列为“一号工程”,谋划了“大整治、大绿化、大建设”项目49个,明确了26名县级领导具体分包城区拆迁改造任务,启动了西出市口、化工厂周边、民安路、十字大街周边四处“大整治”任务,共完成拆迁面积7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城乡建设热潮由此掀起。
凝心聚力:
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累积,旧城拆迁和城中村问题成为不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焦点。改造的最大难题在于经济赔偿,即满足原居民的利益诉求。延津县也同样如此。虽说延津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想进一步提升,还面临着很多难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还有很多难题需要去破解。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延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有着清醒的认识。
2011年3月31日,延津县委、县政府召开延津县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暨“大整治、大绿化、大建设”动员会,拉开了延津县城镇化建设的序幕。
通知下达后,个别征收户不满意政府的赔偿标准,认为损害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百般阻挠房屋拆迁工作的进行,在网络上发言论攻击县委、县政府领导人,谩骂围攻拆建工作人员,并纠集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挠公安干警执行公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使拆迁工作搁浅一个多月,大大延缓影响了延津县城镇化进程。
县长祁文华告诉记者:“面对拆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我们决不能气馁,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只要我们认准的事情、作出的决策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就要坚定不移地真抓实干,毫不松懈地全力推进。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订出群众满意、利益最大化的拆迁赔偿方案,要让群众越拆越富,越住越好。引导群众自愿拆迁、主动拆迁。要坚持统一标准,及时足额兑现补偿资金,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被征收户的合法权益。”
面对旧城拆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延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调整工作思路,加大拆迁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宣传册子10000多本。从5月4日起,延津县相继召开了老干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企业代表、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共同观看了《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建设生态宜居新延津》,讲解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延津县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暂行)》,并就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展开了座谈。通过座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实施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干事创业的凝聚力。
5月23日,延津县举办了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培训班,要求相关人员深刻理解旧城改造的重大意义,熟悉、把握、运用、宣传好房屋征收补偿的各项政策,特别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理解、支持、配合城市改造和建设,把旧城改造作为“一举多赢”的措施,使延津县城变得更靓、更美,使居住环境变得更优、更舒适。
延津县城区改造中被征收房屋的补偿分为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方式。产权调换按照“拆一还一、就近安置”的原则进行。被征收人在规定期限内签订房屋征收与补偿协议并实施搬迁的,县政府给予一定奖励。产权性质为商业用房的,仍按商业用房进行产权调换,重新开业后,由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给予相应费用减免。刚建了半年新住房的群众张新发说:“这么多好政策,让俺看到了政府盼着咱过好富裕生活的决心,为了咱有个好的居住环境,政府让拆咱就拆!”
在延津,通过旧城改造,还解决了城区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改革改制问题,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使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目前县城区有大大小小十几家原属国有或集体的企业,包括商业、供销、物资、外贸等流通企业,绝大多数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土地闲置,环境杂乱,职工生活没有保障。旧城改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好途径,记者实地采访了旧城改造受益的两家破产企业。
延津县五交化公司经理张振亚告诉记者:“延津县五交化公司是延津县商业局的下属单位,1975年从县百货公司分离,现有在职人员93人,退休人员24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历了从国营、承包到租赁的转变,到目前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县政府根据该公司的情况,依法对其启动了破产程序,政府拿出300万元,解决了公司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企业摆脱了资不抵债的困境,甩了包袱;二是为在职人员补发了拖欠工资,补交了养老金;三是为退休人员办理了医疗保险。我代表职工感谢政府的帮助,拥护政府通过旧城改造和拆迁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延津县供销社主任金相洲说:“县社棉麻公司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初就倒闭了。很多职工没有交养老保险金,这次通过城市改造,已解决了县社城关轧花厂133名职工的养老问题,共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206.6万元,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县社职工闫喜贵告诉记者:“今年他58岁,接近退休年龄,这次解决了养老保险金问题,两年后每月有1500元的退休金,解决了我退休后的生活问题。因此,旧城改造是‘一举多赢’的措施。”
实施旧城改造、推进城乡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进程中的“短板”,是科学发展体系中薄弱的一环。延津县正视问题,弥补不足,紧抓城乡建设,把制约发展的“短板”,变成跨越的“跳板”。今年延津县城区又有近2000套商品房出售,2000余户人家搬入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房。
产城融合:
产业聚集转型升级
近年来,延津县引导企业有序向产业集聚区聚集,靠产业聚集带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产业集聚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将城市与产业集聚区连接部的城中村改造与集聚区发展相结合,推进产城互融。按照“适度超前、成片规划、基础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延津县高起点规划了产业集聚区,依托投融资平台,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产业集聚区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设施与县城资源共享,实现了“产城一体”、“产城融合”。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提升延津发展质量的强大平台。该园区成立于2005年4月,2008年被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共同授予“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份被省政府确认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2010年5月被省政府评为“2009年度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50强”。延津县先后被省政府评为“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河南省唯一获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被新乡市政府评为“主导产业培育”先进单位。
延津县产业集聚区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以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南区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总规划面积16.22平方公里(其中北区7.55平方公里,南区8.67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面积9.27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亿多元,入驻企业10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从业人员1.5万人。产业集聚区南区先后引进了克明面业公司、云鹤食品公司、莺歌食品公司、笑脸食品公司、冠生园食品公司、香港丰盛食品公司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已形成以小麦专用粉、高档挂面、食用油、速冻食品、白酒饮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从原粮生产到精深加工到餐桌食品的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区北区实现了路、水、电、通信、通邮、有线电视等“九通一平”,先后引进了大型超市、新乡四季同达有机农业生态园酒店、职工生活居住区、医院、学校、商贸服务区等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和河南豫飞港机、台湾慧联电子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已形成以机械装备、电子科技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
伴随着人口向城市和产业集聚区集中、转移,带动了该县新型农村社区的启动建设。在王楼乡中苑社区张青芬的家中,张青芬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自己家中的情况。张青芬一家是搬入新村居住的第一户,251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连装修才花了13万元。丈夫跑出租,自己一人种着13亩地,由于机械化耕作,也并不吃力,两个女儿一个在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一个在县邮政储蓄所上班。一家人年收入在三四万元,生活简单而幸福。如果5年至8年之后,全村群众都能搬入这样的新居,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榆林乡榆东社区自2007年启动建设后,现已入住200余户,大都是当地原龙王庙村搬进来的村民。原龙王庙村村民申家帅,自2010年搬入榆东新社区的新家后,依托附近的新乡工业园区、榆东产业集聚区,搞一些小的承包工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申家帅告诉记者:“社区建设是件大好事,彻底改变了俺农民的生活!俺原来是榆林乡龙王庙村村民,去年11月份搬进社区,住上了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冰箱、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社区内干净漂亮,供排水、用电、道路、绿化一样不缺,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搁原来想也不敢想。再说社区不远就是产业集聚区,俺爱人和孩子不用东奔西走,在家门口当上工人挣工资,活儿不算累,每人月收入1200多元!现在种地不交税,还能得到补贴;全家人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再不担心看不起病;又有了‘新农保’,如今俺家老太太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到60元的‘退休工资’;基本农田改造项目,县里乡里给村上修路、打井、修渠、架电,种地更方便了……”
榆东新社区党支部书记申长顺说:“目前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下一步社区准备规划建设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和小学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身广场、文化娱乐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农副商品市场、商业街等经营场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符合当前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愿望,符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目前,延津县1600多户农民入住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在附近产业集聚区就业,耕地集中流转、统一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民得到持续增收的产业支撑。延津县的社区建设,成为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谐发展的切入口。这是延津县以产城共融推进城乡一体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记者在延津县看到:产业集聚区内道路四横四纵,不少企业已经落户,厂房门前绿意盎然,为昔日的沙滩地平添了生机与活力;城区内一条条城市街道宽敞整洁,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公园、广场遍布城区;景观水系工程贯穿全城,休闲区、生活区、工业区三位一体,功能协调,布局合理。
展望未来: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延津县“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富裕延津、生态延津、诚信延津、幸福延津、平安延津的宏伟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左右,奋斗目标是力争三年翻一番,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在县城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近编制完成的《延津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中,对延津县城中心城区的定位是:“黄河古渡、豫北绿都、活力鹊城、产业高地。”城市性质的定位是:新乡都市区重要的卫星城市,以食品加工、轻纺、机械制造为主,竞争力较强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9.8平方公里,人口要达到18万人,人均道路面积18.6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4.5平方米,住房面积要达到810万平方米。到203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要达到26平方公里,人口要达到2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20.2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6平方米,住房面积要达到960万平方米。
延津县城乡规划局局长刘会民向记者这样描述的:“如今,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使新城老城各展风采、相得益彰。未来,延津县城主城区将以人民公园为中心,以‘一湖、五路、六小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高档住宅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加快推进引黄入延景观水系工程,在城北新区建设1000亩的景观水系,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大力实施商会大厦、中医院病房楼、四星级宾馆等重点项目和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商品房19.5万平方米。上半年,引黄入延景观水系项目争取动工建设,商会大厦、中医院病房楼等重点项目主体要基本竣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延津县未来要加快推进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引黄入延、文化艺术传媒中心、职教中心、汽车站、四星级宾馆及大型超市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要按照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结构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新长线绕城公路、民安路、迎宾大道向北延伸、科技路、崇文街等10条道路建设和改造,完善城乡交通公路网络。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国家政策,把公共租赁房优先用于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鼓励各乡镇加快对政府驻地的改造进度,努力改善城镇形象,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小城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围绕“一环三乡”以及29个重点社区,加快农户建房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被整合村的拆迁工作,坚持以拆促建,切实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惠民生、解民需,围绕让全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基本目标,高度关注并及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五年,该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22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祁文华县长告诉记者:“城市发展不能是单一的发展,而要追求全方位的发展。城市建设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根本目的就是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这样的发展思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居环境适宜、生态环境美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和谐延津在中原大地崛起,绽放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