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保护隐私权,人脸识别应明确边界
时间:2019-11-04 12:11:43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高路 
       今年7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年卡使用者的入园检票。该动物世界还向所有年卡用户发送一条信息:“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请尽快前往年卡中心注册。”

       10月28日,一名年卡用户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缘由正是这项新升级的人脸识别技术。这位质疑的用户名叫郭兵,他是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是浙大法学博士。

       这名用户质疑:一家动物游乐场采集人脸信息,其安全性、隐私性值得怀疑,万一信息泄露谁能负责?

       人脸识别从技术上说可以做到非常精确。前段时间说某快递柜推出人脸识别,结果被几个小学生破解的事,这不是人脸技术不行,而是很多商家限于成本制约,采用了低成本、有瑕疵的技术。

       人脸识别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支付,刷个脸就成了;进地铁进高铁或者一些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如果采用人脸识别,通关速度将快得多。还有小区的安全问题,要执行得好,采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无疑更让人放心。

       它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无障碍时代。

       但人脸识别又确实会派生出很多问题,比如隐私权的问题。去哪里原本是件很个人的事,但是人脸识别记录了你的行踪。关键是你还不知道,你的信息被记录后去了哪里,会被谁利用,派了什么用场。

       人脸识别积累的数据掌握在各商家以及技术厂家的手里,有什么措施能保证不会泄漏,不会被非法挪用呢?那么多厂家,又如何监管它们的行为?

       那么多人的个人隐私一旦出现问题,恐怕不是具体的企业能够承担得起责任的,会远远超出了它的应对能力。这正是社会最大的担忧所在。

       还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该是什么?如果小区里使用属于滥用,那么办公楼里使用算不算滥用,在大街上使用算不算滥用?互联网企业的很多服务,需要个人身份捆绑,怎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才算合规?

       互联网服务离不开给个人定位,定位又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否则,打车软件怎么知道你在哪上车呢,想上车的那个人是你而不是他呢?所以说,若一概不准记录个人信息,我们只能退回到过去的时代。可是,如果滥用、非法收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倒卖牟利,又是社会绝对不能接受的。

       对于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恐怕一时间里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好的办法是拿出来讨论,把道理讲明讲清。法学博士的起诉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把问题暴露出来,供社会讨论,寻找它的边界,以形成规范。

       唯有扬长避短,尽量抑制不好的一面,打击非法的行为,才能让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更多的新技术甩下包袱,大步向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