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状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局部道路阻塞,使得据说是私车拥有量全国第三的成都被戏称为“成堵”。 6月17日开始,为“削减交通高峰期的峰值流量,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成都警方交管部门“经过充分调研”后,决定推出缓堵保畅两大举措:除节假日外,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段,三环路的西南段四个主要入城道路禁止车辆入城,同时在城区10条主要道路设临时公交专用道。 据成都媒体报道,这一举措实施后,从上周开始,市区内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有较为明显的缓解。据说,即便是那些居住在三环以外受此限行影响、因此不得不提前出门的市民,似乎为数不少的人也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 但是,在传统媒体刊载的一片赞扬声中,记者也注意到,在发言环境相对宽松的网络上,对此表达的意见则大相径庭,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这些意见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民意表达的基础并非小数,受这一禁行措施影响的人群,包括了居住在三环路以南和以西为数众多的新开发住宅区、需要每天上下班数以十万计的市民。 成都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和汽车文明刚刚开始的必然。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和扩张过程中的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交通流量不均衡、包括地铁在内的众多重大工程项目施工等原因,也是使得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采取限行措施,大约是交警部门不得已而为之。 疑虑在于:限行令暂时还是永久?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临时举措。从常理而言,限行不能成为一种常态,仅是治标的无奈之举而已。总不能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再增大,限行封堵的路口越来越多吧?更加科学地改进城市交通道路规划和建设,才能治本。 城市道路是公共资源。如何分配这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合理需求,这的确很考手艺。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那个著名概念,对城市的管理者、规划者,应该不无启发:城市管理达到帕累托最优,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效率;在不牺牲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和满足更大多数人的出行快捷,同时又解决、改善城市拥堵的状况。这是一种公共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 显而易见,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甚至在经济、社会再持续发展的一个可以预见的将来,在数百万人口大城市,这种道路的理想状态都可能较难实现。暂时不能实现最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有所改进和变化呢?即,使得部分人的境况变得更好,是建立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是实现最优这一公平和理想状态的路径和方法。 三环路限行措施的推出,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高峰拥堵状况确实得到了部分缓解。但必须看到的是,这是以牺牲西、南三环路外居家市民部分利益或者使他们的出行境况变坏而取得。如果仅仅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暂时性交通管理举措,那么这样的利益调整也许是可以容忍的。 如果我们以最能实现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帕累托最优作为衡量城市管理的标准,那么除了采用限行,是不是没有其它解决办法?其实很多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措施,我们并没有认真尝试过或者实际上可以做得更好:诸如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修建过街天桥、地下人行道,进一步科学论证和设置路口红绿灯,以及加强城市道路综合规划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对每一个街口每一条路面进行过细的调研和规划,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这是一个城市管理的综合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体现。当然,网友把意见和牢骚倾泻到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很有些失之偏颇。因为这不是交警部门职责所在也非其力所能及之事。 我们常常听到“经营城市”这样的理念。其实,“经营城市”不应该单单在经济层面,而更多的应该是现代城市管理理念、民主政治层面上的“经营”,这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堵”与“疏”的矛盾,由此能够折射出执政、管理理念是勤政还是惰政。令人欣慰的是,成都市交管部门近日已经联手媒体,开展“破解拥堵市民攻略”互动,集思广益。其他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呢?难道一个百年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能够提出的最优或改进理念,我们不能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借鉴和超越吗? (作者系四川日报首席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