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时间:2011-06-14 14:35:04  来源:光明日报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部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但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体制机制障碍、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足、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区域间产业同构化现象明显、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承接产业转移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中部地区应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

  准确把握承接点和着力点

  中部地区要立足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立足中部地区现有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找准产业承接的承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省的综合成本优势,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模式。目前,中部各地承接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等,以物流、金融、汽车、农业、旅游、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光电子等行业为重点。同时,中部地区应紧紧抓住全球资本重组、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等机遇,发挥中部地区自身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

  首先,中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推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适应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宽松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合力。

  其次,要完善承接载体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是要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部地区交通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交通枢纽的相互衔接,形成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快速通道和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三是要推进人力资源建设,着力培养承接产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引才模式,着力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加快优化政务环境。中部地区应根据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提高政策法规的透明度,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加快城市群和工业园区建设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的模式是水平分工模式。要提高产业转移的成效,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制定产业转移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科学编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中部地区各省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市场结构、优势产业发展态势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省级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从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实现与东部地区产业的对接。

  城市群和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加快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充分发挥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作用,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加快中部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国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要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健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

  中部地区要加快政策创新步伐,制定财政扶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政策,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大的成效。

  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中部地区转移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培育转移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资金供给渠道。要积极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中部地区优势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在符合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减免。对于经认定为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在孵高新技术产品,对于转移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转移企业投资于中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积极建立合理税收分享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应加快推进重点产业自主创新,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承接高端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试验平台,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