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处长三角包邮区,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对比从不缺席。
从经济总量上看,今年上半年江苏省GDP总量高达48582.7亿元,而浙江仅为28256.3亿元。但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浙江达到26356元,江苏则为21624元。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两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还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17年江苏全省民营企业增加值4.8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5.4%,同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近3.4万亿元,约占GDP的65.2%,
同为省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两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日前,江苏、浙江先后发布了2019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先从整体情况来看:
江苏民企100强入围门槛161.9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千亿元以上企业11家,500亿元以上企业21家。100强企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达5.26万亿元,资产总额3.46万亿元,利润总额2101.6亿元。
浙江民企100强入围门槛109.67亿元,其中,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企业增加到9家,营收超过800亿以上的企业增加了6家。2018年浙江民企百强销售总额达到4.23万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净利润1479.06亿元。
整体来看,江苏更胜一筹,那么细分到省会和区域层面,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
杭州聚集,南京“短板”
以大都市圈带动区域发展的时代,省会城市的表现备受关注。从两省的百强榜单来看,今年南京占11席,数量列全省第四;杭州占33席,列全省第一。明显,在百强民企的数量上,杭州的聚集力要远高于南京。
杭州,一直是民营企业高地。从2003年起,杭州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由全国工商联发布)榜单的企业数量已连续16次居全国城市第一。有人说,浙江的民营经济更多地由“草根经济”发展演变而来,“每11个浙江人里就有1个人是老板”。
在这种“基因”加持下,杭州在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扶持创新创业方面,是动作较早的城市之一。
举个例子,2014年,杭州开始打造梦想小镇,一方面重点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另一方面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等等建设金融服务体系。直到现在,多地党政考察团到杭州调研时仍会将梦想小镇作为行程之一。
在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中,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毋庸置疑。2018年,杭州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5家,市科技型初创企业711家,小微企业9542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曾表示。
数据显示,2018年杭州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175亿元,占GDP比重为 60.5%。同一个数据,南京则为5953.76亿元,占GDP比重46.4%。
实际上,不需要对比省外城市,即便在江苏,南京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全省的整体水平(55.6%)。
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邓炜曾指出,“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对南京的工业化投入庞大……在较长时间里,以重化工产业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承担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力作用。”不过,这一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及形成的产业生态,客观上也导致了对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
南京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发展层次也不高。面对如此问题,南京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GDP占比要达到55%的目标。
此后,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多次表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并强调,民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2018年11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以数字佐证:整个经济体系中,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在这之后,多座城市接连召开民营经济大会,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这其中,也包括了杭州和南京:
杭州召开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暨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目标是经过3到5年的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平台建设、开放合作发展、绿色循环生产、现代企业治理等五个方面力争做到全国领先示范。
南京则发布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包括成立100亿元民企纾困和发展基金、组建10亿元民企转贷互助基金、撬动政银合作贷款500亿元以上等8条举措。
苏锡常VS杭绍甬
除了省会之外,百强民企的聚集地还有哪里?
大体上,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主要聚集浙东北部,尤其是杭绍甬地区(杭州、绍兴、宁波),2019年发布的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榜中,杭州33席,绍兴18席,宁波15席,三地占全省66%。
江苏的百强民营企业则聚集在苏南地区,此次无锡登榜民企26家,苏州的25家,常州9家,三地已占全省60%。
拉长时间来看,2015年-2018年三年时间,两省的百强分布格局已有变化。无论江苏还是浙江,均出现了省会城市占比量下降的趋势。杭州从2015年的42席降至2018年的33席,南京从15席降至11席。
在江苏,不仅南京占比下降,苏北地区也从12席下降至7席,苏南的常州也从14席降至9席。而与此同时,无锡与苏州的百强企业分别从17席、16席上涨至26席、25席,聚集趋势非常明显。
从无锡、苏州三年中新入围的民企百强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冶金矿产、石油化工、建筑建材、机械机电等行业。实际上,江苏百强民营企业的半壁江山基本来自于这四个行业。
与江苏不同,浙江万亿双子星均呈下降趋势,杭州下降9席,宁波下降1席,而这些新“名额”则较均匀的分布在了浙江其他中小城市中。今年舟山实现从0到1的突破,嘉兴也在两年间增长2席。
可以说,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浙江嘉兴、湖州、舟山等拥有较好地理位置的中小城市,正在加速共享溢出红利。
比如,此次“嘉兴代表队”中进入百强的民企闻泰通讯,在10余年前从上海来到嘉兴,到如今成为手机ODM行业龙头企业,这种迅猛发展得益于结合沪嘉两地资源,将研发成果在嘉兴转化为产品。
同样,此次获得百强榜中第17位的嘉兴企业——浙江桐昆控股集团,其一个与上海宝钢合作的项目今年4月开工,预计建成后年产值将达130亿元,年实现利税约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