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的持续高企开始,大城市白领们的优越感、归属感、安全感也在逐步消退。而2010年更是通胀加速的一年,大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抬高,压力大、强度高、焦虑多等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办公职场、朋友聚会、家庭纠纷和各种媒体报道中。在越来越多的讨论中,人们开始质疑在大城市生活是否还存在幸福感,同时,一种大城市人才的“挤出效应”也开始显现。
岁末年终,网友们又开始照惯例“晒年收入”。在一众“晒”帖中,一位上海网友的帖子引来诸多“共鸣”,因为他在帖子最后写道:“除去开销,一年能有存款54000元,而今年年末上海房屋均价已经突破每平方米24000元大关,因此折合成房子,就是约两平方米。”
记者在帖中了解到,这位网友2008年毕业后在IT行业工作,目前税前年薪11万元,薪资水平在大学同学中算是中等以上,而生活开销在“同一个收入水平的同学中算是很节省的”。
他这样记述自己一年的收入与开销:每个月,房租750元、水电煤50元、手机话费100元、购买电子产品月均300元(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生活用品100元、交通费200元、衣服鞋子200元,加上其他开销,每个月开销总计31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可存54000元,折合上海市区的房价,就是“约两平方米”。
对这份账单,不少网友认为“很靠谱”,还有很多网友在回贴中感慨“要是因房价问题混不下去,就离开大城市吧。”
大城市十万年薪难留白领
韩聪是吉林长春人,大学毕业后,他很幸运地在上海找到了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和职业,成了一名航空公司的签派员。
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在国企,有十万以上年薪,这让韩聪成为众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同样,韩聪高高的个子和出众的外表,也引来很多异性的爱慕。但在上海工作近6年,他却始终没有谈女朋友。问及原因,他向记者表示,虽然每月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但除去房租和生活开销,几年来所攒下的钱始终不够在上海付买房首付款,所以他一直不敢谈女朋友。“我打算再多攒几年钱,在老家长春买房子,将来离开上海。”韩聪对记者说。
不仅仅是单身青年,有些已经在上海成家的高薪白领,由于大城市的压力太大,也打算选择到二、三线城市重新发展。
小毕夫妻俩都在知名国企工作,小两口的年薪都是每年要“报税”的。然而,平静的生活在孩子降临之后被打破。“之前买的是一个70多平米的两房,但是孩子一出生就觉得特别局促。”小毕说。虽然小毕夫妻现在把孩子放在老家抚养,但由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今后总要考虑双亲的赡养问题。即便接一方父母来上海,都意味着必须要再买一套房子。而买下一套新房的预算高达150万元,如果是贷款买房,月供至少六七千元。即便高薪如小毕夫妻,也是不堪重负。
今年元旦的时候打电话给老家的同学拜年,让小毕夫妻动摇了继续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决心。“和以前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相比,他们都有房有车,住的房子面积是我的好几倍,压力又没有那么大。”小毕表示。于是,小毕开始在老家为自己联系工作,打算干到春节就和妻子辞职回老家。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对白领阶层的挤出效应,并不仅限于上海。目前,诸多一线城市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上涨,降低了部分白领立足一线城市生活的可能。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大城市能买到的东西、能享受的服务,如今在许多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再加上中小城市房价较低、交通不堵等令人羡慕的优点,也让更多的人开始理性思考,不一味留在“北上广”挣扎。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指出,目前,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压力已逼走了一批知识分子。“大城市的机遇更多,所以很多人舍不得离开,但发展下去又看不到前景,导致不少人都很彷徨。现在已有一些人开始撤离大城市,而更多人还在犹豫中,心有不甘。如果大城市高房价势头继续的话,还将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
回老家毕业生无奈选择
张子玉是上海某师范学校的在读研究生,大学毕业时,她曾在一家单位实习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实习工资是2000多元,几个月转正后,工资翻倍。但在单位工作的这段时间,房价的涨势却更迅猛。“我的父母是工薪阶层,我根本不敢想在上海买房子,只能租房子住,但是每月租金就是我一半的工资,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也要一个小时左右。上海人才济济,感觉自己没有前途,也看不到钱途。”张子玉对记者说。于是,一年后她考了研。
“研究生毕业后我是一定不会留在上海的,我也没有能力接父母来上海,硕士学历可以进老家的师范类院校教书,工作也相对轻松,我父母也经常劝我回去。”
与往年挖空心思想留在大城市找饭碗相比,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日趋理性。
一份针对杭州某知名高校法政学院法学专业的两个毕业班52名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该专业一共45个浙江学生,除了3个杭州人,其他清一色都选择回老家工作。
“现在,一个人在外地打拼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回老家找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会轻松不少。”一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年初,大大小小有很多招聘会,但因为心里已经打定了回老家的主意,很多同学基本就不去了。”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同往年相比,沪上高校的很多毕业生也选择了“离沪”就业。据复旦大学的最新就业数据显示,尽管毕业生“恋沪”情结依然浓重,但随着学生择业的日益理性及在沪生活成本进一步提升,江浙地区、广东、北京对复旦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加大,2010届毕业生较2008届留沪人数下降455人(部分转向出国深造),留沪比例下降了4.1%。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回归理性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大城市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会“逼迫”企业转型升级。回到二、三线城市并不代表就回不了大城市,通过创业还可向一线城市进军。“真功夫”就是从东莞走向全国,“雅居乐”也是从中山走向全国的。到二、三线城市寻找新的起点,或将成为新的就业路线。
二三线城市有人欢喜有人愁
汪飞在重庆的一家银行工作。大学毕业时,由于不想成为房奴,面对高生活成本的上海,他毅然选择了回重庆老家。名牌大学的学历,热门的专业,出色的成绩和上海大公司的实习经验,让汪飞很快找到了工作。很快,他在重庆的中心城区买了套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最近他兴奋地把自己刚刚装修好的新房放在网上晒。“豪华的装修,优美的小区环境,让我很多上海的同学都羡慕极了。”让汪飞更加欣慰的是,他所在单位的工资水平并不比在上海同系统的同学低,而且福利水平很高,过去一个月已经发了不少蛋糕票、公园票、电影票、餐饮票等。
但和汪飞相比,有些回到老家的上海毕业生却没有那么幸运。一位在上海某大学的往届毕业生对记者表示,“由于上海房价太高,我毕业的时候选择回老家发展,但整整一年的时间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勉强找份工作,但和自己学的专业不对口,不能学以致用,相比之下,留在上海的同学,工作机会就会多很多。”
对于这种放弃一线城市选择二、三线城市的现象,一些白领表示反对,而另一些白领表示赞同和羡慕。
多数反对者认为,不会选择二、三线城市的最重要原因是“回老家能干什么?”。“中小城市的医疗、教育相对落后,很多民营企业运营流程也不够正规。”一位上海白领说。
赞同者则认为,一线城市的机遇虽多,但人力资源也相对集中,竞争激烈,个人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低,压力也相对较小,可以生活地更幸福。
专家表示,如果中小城市也能提供良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相应的待遇,相信会吸引更多人选择再去中小城市。
大城市、小城市加大保障协调发展
日前,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对2000个中等收入者的调查中,认为房价特高、太高、偏高的比例达98%;表示只能承受1万元/平方米以下房价的比例达到80%;购房出资靠上两代长辈资助的占46%,完全靠自己收入积累置业的仅为3%。对于住房月供还款和租金占收入比重,81%的人按揭还款占到收入的1/3。
高企的房价对中等收入人群,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挤出效应”越发显现。上海市政协调研显示,新上海人中有14%因房价和市场租金过高而打算离开上海。中科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市社科院统计显示,因为住房压力,这两年至少有30%的青年科研精英离别上海。目前针对低收入人群住房难的问题,上海已出台了“廉租房”及“经适房”等政策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安居,但由于政策门槛的问题,中等收入人群很难享受政策,而其收入水平又很难承受目前高昂的房价,被称为“夹心层”的中等收入群体安居问题日益突出。
记者了解到,高房价伤害的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一些企业也纷纷叫苦。“目前我们公司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很大,核心问题就是住房成本节节攀升。”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表示。“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提高,已经超过了企业能够向员工提高薪酬待遇的增长速度。”专家分析,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大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下降。
有专家表示,以德国为例,近几十年来,德国的房价一直没有大的波动,这不仅是因为德国有一套出色的住房制度,也与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目前,德国有60%以上的人居住在小城镇中,而不是大城市。小城镇同样为德国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和物质、文化生活。人们不必全部涌入大城市也能获得发展,这对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房价上涨压力效果明显。
因此,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去治理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的“城市病”,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优势,让它们具备与大城市一样的吸引力。未来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向中小城市倾斜,着力完善中小城市的功能和城市环境,进一步增强吸引优质投资的能力,并通过支持就业、扶持创业的举措,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