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7 19:32:5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田红星
——《我的城市化》首发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讨会在京举办
城市化讯 (田红星报道)《我的城市化》这本书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是在城市定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才能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胡存智在27日举行的主题为《我的城市化》首发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第36期城市化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
胡存智
对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胡存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一是要放开城市建成区户籍人口就地市民化;二是要落实完善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落户政策,推动大中小城市联动,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三是要进一步弱化各种与户口挂钩的福利与政策措施,建议今后出台的政策措施不再与户籍挂钩。
金德钧
“农民工进城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金德钧对大家发问并作答:说到根本,农民工进城的最大动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各级政府在制订政策的立足点要聚焦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个关键点上来。
一些城市将车牌、购房等政策与户籍挂钩的做法深受与会专家所诟病,专家一致认为,在推进户籍改革进程中,不仅要彻底剥离附着在户籍上面的各种城市福利,而且要建立一个我国国民基本福利保障的体制机制。
秦佑国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顾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感言:城市化难道都是农民进城去做城里工作吗?现代技术的引进,改进传统的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它本来就不是自给自足,就是全球贸易中的一环,城市化可不可以在今天是要振兴乡村?要让城市技术和资金反哺农村,这两年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要动员转业军人、知识分子、知识青年,还有城市的资金下乡。
王震
社科院经济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震说,《我的城市化》这本书白描了两类人的城市化,考学的和进城务工的,很难得!户口其实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是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中国还有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希望关注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希望全民有统一的社保,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变公共财政各地分割现象,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及每一个人。
王秉忱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资深参事王秉忱说,这本书里提供了多种范例,值得一看,这是城市化委员会的一个成就。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城市化应该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本书从方方面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吴文媛
“读这些故事常常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感到所在城市并不属于自己,但是回望出发的'伊甸园',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卷入各种城市生活——在那里,也许是地狱,也许是天堂。”城市化委员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媛谈了对《我的城市化》的编前、编后的心路历程。她感言,中国经历了最平稳、最和谐的城市化历程,这在世界上也非常难得。她特别感谢能为留守儿童开辟专栏。
张永青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南楼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城市化委员会委员张永青说,城市化是一个让人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民工,“二元化”户籍有它的好处,如果我不考取大学,就不能参加印尼国际救援,中国的城市化和国际的城市化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要有中国的特色,“以人为本”要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亮点。
陈夕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期刊与社科图书中心副主任陈夕涛介绍,《我的城市化》这本书的层面非常丰富,每篇文章都有温度,值得一读,读后也深受启发和感动,它是适合于不同的读者群阅读的一本好书,希望让更多的读者能看到。
顾晴
作为本书的主编,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化》杂志社副社长顾晴介绍,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城市化的书籍,充满了理性和感性,52篇文章有温度有温情,作者有专家、有企业家、有白领、有大学生、有农民工,还有一位农村老太太王秀兰,我们在此向他(她)们、也向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关心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开卷有益!
蔡义鸿
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主持,《城市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秘书长刘洋出席研讨会。
刘洋
据悉,《我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汇聚了近五年多来《城市化》杂志发表的各种不同“城市化”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触到了城市在改变生活在城市的人,而城市也被这些人所改变,这正是以人为本城市“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