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多个国家级经开区升级方案近期将出
时间:2019-07-08 13:05: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多个重磅利好政策落地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快马加鞭制定升级方案。《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江苏、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都在研究出台当地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最快将于本月中旬陆续出台。其中,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本轮升级方案的重点。从各地目前的规划内容来看,接下来经开区将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并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引资效果明显,1-5月利用外资比重占全国五分之一,并在重大外资项目的引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近期国家级经开区又接连收获政策利好,成为国家着力打造的改革开放新高地。4月初,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支持经开区开展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推进经开区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明确国家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区内布局。之后,国务院印发意见,推进经开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据了解,商务部还在推进国家级经开区产业集群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并将加强考核评价,加强分类指导,深化国际合作,深化区域共建,指导国际产业园的建设。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政策方向来看,一方面在制度上,赋予经开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以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鼓励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集聚优秀人才和技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在国家层面指导意见的推进下,地方已经开始部署新的发展规划。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都在筹划出台区域内经开区升级方案,一些地方已经进入了方案论证阶段,其中山东等地有望于本月中旬发布相关文件。

  从各地目前的规划来看,接下来经开区将结合当地的既有优势产业和项目,在法律制度、营商环境、融资渠道等多方面优化的基础上,加快打造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并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中,经开区数量位列全国首位的江苏省,目前正在开展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方案论证,以及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复制和集成创新的探索。作为占据开放优势的上海,也将聚焦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经验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强化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广东则在日前发布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支持深圳、广州开发区创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在总体升级方案酝酿出台的同时,各经开区已经开始行动,推动高技术项目的引进。本月初,哈尔滨举办了经开区先进制造项目签约仪式,签约5个制造项目,并设立国家级实验室建智能装备园区。

  6月27日,北京亦庄发布了国家级经开区首个人才清单,该清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机器人(15.250, -0.42, -2.68%)及智能制造等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中22家企业的49个岗位。6月20日,嘉兴经开区集中签约37个项目,总投资293亿元,涉及智能制造、汽车研发、新能源、医疗应用等多个领域,其中世界500强项目2个,行业龙头项目10个。

  “从政策和各地动作可以看出,经开区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将是凭借开放优势和制度创新红利,以产业和项目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企业品牌,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升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开区正在立足本地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吴琦认为,接下来,经开区有望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信息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共生,加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快突破。

  同时,吴琦建议,要充分发挥经开区的聚焦效应和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错位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白明表示,219家国家级经开区有条件有基础也有政策支持,可以先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创造更好的环境,为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打头阵。

  “经开区要发挥‘高新加自贸’的制度优势,加快补上发展中的短板。”白明认为,“高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我们的企业生产与国际接轨,在“自贸”的开放环境下,与全球市场高度对接,全方位开放汇总融入经济全球化,让“高新”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