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地区,受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并且降水变率较大。云南又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海拔高差达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径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由于当地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干旱灾害成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从而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据云南气象局有关数据: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
云南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2生态环境破坏,物种引进程序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桉树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种植桉树林是明显的人为的物种入侵。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
3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3.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4结语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