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城乡融合、文明开放。 这是《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纲要》,给我们展示的美好蓝图。 按照规划,通过15年至20年的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我国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和在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经济实力雄厚、城市一体化程度高的新型城市群。 活力与竞争力并存的联合体 规划赋予武汉城市圈三大目标定位: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联合体。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规划要求武汉城市圈,通过城乡空间的集约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在我国整体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同时,进一步提高武汉的区域核心作用,促进各类经济要素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向武汉城市圈集中,逐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探索具有武汉城市圈特色和体现“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工业化道路,形成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域。“活力”和“竞争力”,是代表区域发展核心动力的两大目标。规划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管制机制,打破区域发展的各种壁垒,实现城乡建设、产业链条、基础设施管网、生态环境基质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真正区域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密集区。 七成人口将成为城镇居民 综合实力不强,城镇群发育不足,是武汉城市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显示,2007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城镇人口有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8%;人均GDP约1.8万元。 规划预测,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将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人均GDP接近6万元,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而到2012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将达到3250万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201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2%左右,2020年武汉城市圈人口将达到3340万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2335万左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 专家分析,这意味着12年多的时间,包括新增人口在内,期间约1000万人将转化为城镇人口。 四大全新理念 区域一体化。针对城市圈综合实力不强、城镇群发育不足的现状,规划提出,突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优势,建立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框架和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进一步促进武汉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促进以武汉为核心的城镇产业化密集带的集聚发展,促进8个二级城市发挥各自特色,依托武汉,辐射周边,扩充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能极。 绿色工业化。产业层次较低、发展模式粗放,是城市圈产业布局面临的瓶颈。为此,规划提出:将实现工业化的路径,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传统的工业化向信息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整合转变。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延伸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新型的产业空间集聚格局。 健康城镇化。为解决城乡二元化格局突出、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的问题,规划提出,应积极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理念,注重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 生态现代化。目前,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处于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确立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突出生态特色与优势的发展原则,实现资源保育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制定改革、结构、水平相统一的发展指标和监测体系,通过科学地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区域现代化的整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