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详细的安排。
“十一五”结束时,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阶段。可以说,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成了工业经济大国,但是大国与强国还不是一个意思。从GDP总量方面看,我国在今年三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人均的GDP从世界各国排名看,还在100名以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改变,我国还远不是工业强国。
在工业化进程中,美国走的是城市化,而日本走的是大城市群。为什么这两个国家走上不同的道路?因为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特别是平地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家,平地资源既是城市化的资源,也是耕地的宝贵资源。日本的人均平原面积只有美国的3%,这样一个小的平原面积也能够完成工业化,主要是走了城市群模式的道路。
以“城市群”为主的城市化的城市都是大城市,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国尽管国土面积广大,但是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城市群”可以大幅节约交通用地需求,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时,全部货物运输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纵观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过程看,其高速的发展都有世界级的城市群的支撑,比如,美国纽约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等,美日两个经济强国的城市群的经济总量都占了各自国家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也开始形成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大连、济南、青岛、沈阳、长春、武汉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18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2.6%,2008年的GDP总量已占全国的1/3,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0%。这个现象也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的“十二五”建议指出,我国的城市化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还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同时加强城镇化管理。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50%,我国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中国”进入一个初步现代化的“城市中国”。同时,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据世界银行统计,整个20世纪,人类共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炭、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的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已探明储量50%以上的主要矿产资源。20世纪末,中国、印度等人口超10亿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起飞,新增的需求使旧有经济模式的局限全面爆发,当前的世界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因此,“低碳经济”的新城市发展模式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时期,这也是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认为,我们的城市化需要的不是单个城市发展,应是区域的发展。区域中涉及到若干城市,所以城市群的发展,应走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实现健康的发展。区域发展对今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进是功不可没的,如果中国再出现两到三个像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城市群的话,中国的经济实力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跃进。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李津逵认为,当我们今天谈到城市化的时候,实际上2亿多农民工已经都走进城市了。因此从生态文明角度讲,城市化又是一场中国农民集体的生态大逃难,每平方公里544个中国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城市化来达到现代化。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张幼云说,要使农民工市民化,享受市民同等待遇,首先要让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能在城里安居乐业。要乐业首先就要有生产性的就业机会,有稳定和体面的工作。
这么看来,我国的城市化其实也是与农民进城分不开的。因此,在积极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要努力促进和实现所有劳动者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动力,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以区域发展规划为蓝图的“十二五”区域经济,将以城市群为依托,以城镇化为动力,依靠中心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从而构筑中国多个经济增长极。
中国社科院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城市群将会形成东北、华北、长江、华南四大板块,在此基础上,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之间将建立起产业和技术上的紧密联系。东北板块的主枢纽是辽中南城市群,华北板块的主枢纽是京津冀城市群,长江板块的主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华南板块的主枢纽则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此外,在未来10年内,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西、珠江三角洲及北部湾城市群将会联成一体,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
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看来,“十二五”中国经济的目标已不是发展而是反危机,这是国际大环境造成的,不过他认为,应对危机的战略就是城市化。他说,反危机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以城市化为方向的结构调整,释放需求,推动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动力。 “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将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配合,推进经济增长,成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中国再次站到转型的十字路口。未来五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