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政协委员贺丹:按人口学概念 中国还有十年人口红利期
时间:2019-03-08 13:25: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佳昕 曾继儒 赵佳慧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如何发展0-3岁托育?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上述话题不仅被代表委员们所关注,也频频登上热搜,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3月7日,长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为上述问题“开药方”。

  关键在于经济社会政策

  《21世纪》:目前有一种观点,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等因素,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对此你怎么看?

  贺丹:按照人口学的概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有利时,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抚养比低于50%,是收获人口红利的窗口期。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

  需要明确的是,人口红利是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深而减少。另外,新生儿出生增加会使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因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老人还有儿童。我们人口红利期缩短,主要是因为老年抚养比的上升。

  能不能实现人口红利,不是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度决定的。能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是能否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四十年。我国能够收获人口红利,除了人口年龄结构有利这一基本条件外,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我不赞成人口决定论,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简单判断。人口很重要,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长期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起决定作用是相关政策能否与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状况相协调,能否充分利用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实现发展。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后,国家在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同时还可以收获人才红利、健康红利。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的低生育率问题?

  贺丹:首先要有一个认识,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的人口规模要至少持续15年以上,将长期面临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低生育率问题要高度重视,但不要过度焦虑。

  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生育率过低对人口自身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关制度准备的话,以后解决会很困难。但也不要过度焦虑,因为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慢变量,在外部条件影响下,在适当的政策干预下,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

  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我们的存量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

  另外,对健康的投入同样不可忽视。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大,但健康预期寿命,即健康地生活多少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优先投资于人的教育、健康,是不会出错的,可以重塑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鼓励家庭“托育点”建设

  《21世纪》:0-3岁托育是2019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被多次提及。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贺丹: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0-3岁托育的政策,应该很快就会有这方面的政策意见出台。我们曾配合原国家卫计委做过调研,0-3岁的托儿需求的确旺盛,40%的家庭都有需要,尤其是2-3岁的孩子。很多人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没人看、没人带。

  目前0-3岁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学前教育规划或公共服务范围内。这一方面还是空白,是很明显的短板,不像3-6岁学前教育,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包括政府加大投入。

  0-3岁托育如何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研究。婴儿照料还是要以家庭为主,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但是家长要有喘息的机会,就需要符合条件的能够照看孩子的人婴儿照料。托育机构的建设需要时间、资本、投入,如何在花钱较少的情况下切实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鼓励“托育点”的建设,基于邻里间的信任,就近方便婴幼儿托管。

  例如已经退休的老人,可以鼓励他们通过一定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在家提供托育服务。这是一份正式工作,能有收入,方式也比较灵活。在家庭、社区设立托儿点,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幼儿园供不应求,尤其是大城市,符合条件(3-6岁)的都收不过来,招收3岁以下的很少。应该有政策支持,鼓励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1岁,这应是未来托育机构发展的一个方向。

  《21世纪》:“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除了小,老龄化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请问你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养老问题?

  贺丹: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老龄化速度较快,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于出生人口高峰期时每年出生人口规模很大。2018年我国有1523万新生儿,但上世纪出生高峰期,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最高年份接近3000万,这些人现在正在进入老年。

  我们现行的养老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对老龄社会的到来还准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靠子女照顾老年生活已经很不现实。尤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老人大多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对他们的照料专业性要求很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会持续扩大,他们的照料还需要机构或社区支持,单靠家庭很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政策信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是应对老龄化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为老年服务提供支持,也能减少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入保险后,一旦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在家中、护理机构都能得到保险补贴。

  按现在的政策,不住医院就不能报销。但在医院护理、长期照料老人,需要占用床位等医疗资源,服务成本很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大方向应是社会保险而非商业保险,这应是一种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但运营方式和模式可以引进专业机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