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农村,一支特殊的部队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就是“386199”部队,也就是指妇女、儿童、老人,一支拥有几亿成员的庞大队伍,却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留守群体,就这样成了新农村建设、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难题。
来自乡村弱势群体的无声呼喊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在中国农村自然而然形成了最庞大的“386199”队伍。当都市多少有点无病呻吟地流行“爱无力”的时候,农村的留守家庭恰是普遍存在结结实实的“爱无力”。由此而引发的一幕幕留守悲剧让每一个人心酸不已。
喀左县法院判决过这样一起强奸案件,被告人白俊奎专门以农村“留守女”为侵犯对象,三年内入室12家共强奸妇女7人,因此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在安徽宿松,一位留守母亲因常年有病猝死床上,两岁的留守儿子被困身亡!这个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留守在家的妻儿在“失踪”十多日后才被亲戚发现死在家中。这是悲惨得让人潸然泪下的情景:“母亲死后,无人照料的两岁小孩,爬到门边去开门,无奈打不开。由于门窗紧闭,小孩哭声微弱,没能引起邻居注意,天已寒冷,孩子连饿带冻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由于父母双双在外务工,四川省富顺县镇一个十三岁的初一女生小英,在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孩懵懵懂懂中就当上了母亲。
广西宜州市一名70多岁的独住老人在自家浴室摔倒后,因无人发觉,竟被困了三天三夜。所幸邻居发觉不妥请来消防官兵帮助,老人才捡回一条性命。
今年史上罕见的风灾给甘肃、重庆等地造成极大的破坏,遇难者众多,让人异常难受。而遇难者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其中一名少年在房屋倒塌后曾打电话给叔叔求救,但还没等叔叔赶回已遇难。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有1.5亿多的农民在外打工,在我国农村约1亿人口的留守群体中,“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分别高达2300万、4700万和2000万。“留守妇女”既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又要操持家务、耕种田地,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在任劳任怨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均承受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在缺少父母关爱、有效的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无助、犯罪现象不断增多;“留守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
“386199”部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时候了。
留守问题对城市化的拷问
在我国上下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广大农民快要跨入小康大门的时候,农村留守问题出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丈夫外出打工,妇女留守在家,既要照顾老又要照顾小,甚至有的家庭只剩下孩子或老人。理想中的幸福与现实的残酷总让人悲喜交加,一面憧憬着美好未来,一面又经历着现实的折磨。农村留守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结果。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这主要是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造成的割裂,使农民工群体难以享受居住地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保障。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使城市成为农村人的绝对诱惑,吸引着乡村男女成为它的劳动力。当前我国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更多的是进城农民工这些劳动力的增加,而不是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等比例增加。从结构指标看,这是一种不协调、不公平的城市化,制约着社会结构的实质性转换。
农村家庭在城市中没有生存的空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落户的资格。因此,他们也无法享受到城市社会资源,留守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农村经济滞后城市。
尽管农村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距的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外出务工能够比在家种地更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一方面,在农村没有足够土地可供耕种的条件下,农村经济结构出现新的调整,农民家庭劳动结构的相应调整势在必行,农民必须离开本土进城务工以改善家庭生活、应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许多农民仍然将农村、土地、家园看作是不可离弃的根本,是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永久生活的地方。再加上由于城市人口压力、户籍限制使农民无法举家迁入城市生活,于是,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同时在夫妻双方只能有一人进城的前提下,丈夫出门打工、妻儿老小留守农村,便毫无疑问地成为通常情况下无奈的第一选择,留守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综合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城镇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准备不足以及政府缺乏相关的引导和规范。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相关政策法规难以出台。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计划生育国策有重要关系。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发生巨变,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破解留守难题路在何方?
《河南日报》特别策划的《为乡村“留守妇女”歌与呼》中报道:辉县张村乡平岭村妇女孙玉凤的丈夫在外打工给孩子挣学费,她在家再苦再累也甘心,因为她知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另一名妇女葛银枝支持丈夫外出打工,不仅为了给孩子挣学费,还为了攒点钱开个农家宾馆搞旅游;襄城县姜庄乡袁庄村63岁的妇女方梅妮认为儿子外出打工总比趴在家里种地强;邓州市龙堰乡小河村妇女邓春霞自豪地说,村里房子盖得最好的,除了村干部都是在外打工的,等孩子周岁以后,扔给婆婆,她也要外出打工。这就是说,农民进城到二、三产业打工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为了家庭增收,可歌可泣的“386199部队”无怨无悔。
虽然留守者的劳累被增收的幸福所笼罩,但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劳动并幸福着呢?对此,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出路。
留守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是粮食之外的问题。同理,农村有问题,但不是农村问题,是农村之外的问题。那么也就是说留守问题根本上还要从城乡结构的制度上入手。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表示,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对于留守妇女问题,四川省人大代表、乐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方平安认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农民教育体系建设,提升留守妇女素质,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吴奇修建议,建立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缺失的亲情;对于留守老人问题,要加强老人心理疏导,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从目前来看,让外出打工者回到农村是不现实的,也有悖于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毕竟外出打工、到相对发达地区谋生挣钱,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是一条最直接的“生存之路”和“扶贫之路”。那么,从现实出发,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让留守的人能够“和谐留守”,平安美好地栖居于乡村;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能够共享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