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步步推进,加强城市和区域间合作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当传统的以地方分割为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时,行政区划则成了区域内资本和要素流动受阻和城市化进程滞后的体制性原因。而此时行政区划调整则显得尤为必要,区划调整也是顺应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大区之风劲吹中国大地
北京:城区“四合二”
对于北京市政府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国务院近日做出批复,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深圳、厦门:特区范围扩至全市
就在北京公布区划调整的第二天,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扩容,范围从原来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扩大到全市,将宝安、龙岗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91平方公里,面积将增加5倍,发展空间大为拓展,这也意味着深圳进入了“大特区”的时代,特区一体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同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市,也将与深圳一样,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解决长期存在的“一市两法”问题。
上海:南汇并入浦东新区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
天津:撤三区并为滨海新区
2009年11月,天津官方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重庆:设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
今年6月18日,适逢重庆直辖市成立13周年,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沈阳:三区合署建大浑南
今年2月末,沈阳宣布对行政区划进行局部调整,其中最具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是:将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合署办公,形成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
近一年来,中国国内已有数个城市陆续进行了大手笔改革调整行政区划,包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沈阳等。此外,除上述直辖市、经济特区、省会城市,部分大中城市也着手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或正酝酿调整。可见,中国各大城市正在劲吹“大区”行政改革风。
调整行政区划或成趋势
在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四合二”行动的同时,深圳也正式踏上“大区”之路。实际上在此之前,“大区之风”就已经席卷中国各大城市:上海浦东新区与南汇合并形成大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吞下”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区;厦门“岛内、岛外二合一”构成新大特区……
面对迎面而来的行政区划调整风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大城市适时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焦洪昌也指出,很多行政区划的调整都是跟经济发展关联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必然是要引起行政区划的变化。最近的调整非常大,有可能在中国形成一个趋势,或将形成某种示范效应。
可见,各大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正在形成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像一股涌流喷薄而出。其实,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也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更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市区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弊端必然会暴露出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因区划不合理从而影响区际公平、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各大城市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整体发展潜能的释放。所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原有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之相对应,城市形态当然也需要随之而变。行政区划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当然,区划调整不是简单的发展空间调整,而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行政区划设置,是规划协调区际发展、平衡社会资源分配、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在许多城市土地空间和增量投入日趋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区划调整来优化要素分布,挖掘发展潜力,对城市走出困境、实现新发展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第一,直接扩大了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了功能重组。
最近几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重庆、天津、北京等许多重要的城市都进行了力度颇大的区划合并,直接扩大了中心城市用地与功能重组的空间,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清除了空间上的制约。
以北京为例,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对北京最大的影响是发展空间。北京四个城区发展一直不平衡,东西城发展比较快,宣武崇文发展较慢,崇文宣武有空间没有钱,而东西城是有钱但没有发展空间。四区合并能够缓解北京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问题,使南北发展保持平衡。特别是“大北京战略”的提出后,如果北京不能从整体上布局,很有可能就会落后于上海、天津等城市。
通过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接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第二,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城市开发成本、城市管理成本与城市管理效率与划分城市行政区域是密不可分的。行政区划过小容易导致公共资源配置浪费,社会管理成本增加,城市管理效率降低;相同功能区被多个行政区分割,容易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建设上的雷同而缺少特色;另设开发区块的行政管理机构则会过多占用行政资源,增加开发成本与管理成本。
所以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城市规划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城市功能布局,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城市开发建设积极性。
这次北京的“四合二”调整后,不仅有利于两区的统一规划与开发,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起到了“1+1 2”的效应。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而扫清了障碍,提升了效率。
第三,区划调整使城市化进入发展新阶段。
为了适应城市化的要求,行政区划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区划调整的进行。反过来,区划调整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入发展新阶段。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保持行政区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行政区划调整就是在协调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调整中的福兮祸所倚?
城市化的发展势不可挡,行政区划调整也是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各地区划调整大规模开展,力度大、动作快,呈现出强势推进态势,可谓大刀阔斧、力度空前。事实表明,行政区划调整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了新的城市格局,为区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拓了广阔空间。然而行政区划调整的合理与否,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行政区划调整不能打着城市化的幌子,以加速城市化为借口进行瞎调乱调胡调。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中,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之音搅乱着城市化的优美乐章。
无论各地政府出于何种考量推行行政区划改革,都不能以损害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区划调整,最根本的应该是为了百姓的长远效益。有消息显示,已经有北京市的房屋中介开始炒作“四合二”概念。希望通过新概念拉高四区中原本房价较低城区的均价。而深圳方面,已经有房产界人士提出“关口楼盘涨价势在必行”这个让普通百姓看着不太舒服的命题。
区划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老百姓的眼前利益,当然他们可以顾全大局、着眼未来,但是行政区的调整不能变成房地产商的开发冲动,不能成为地方政府谋生的手段,更不能让牺牲百姓利益的借口成为惯性,否则这就是悲哀。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区划调整不需要不和谐之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