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生”二字频繁出现在官方的各类文件中,有些人把这两个字已经烂熟于心,“解决民生问题”也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官的口头禅,百姓都在盼望父母官们能有所作为,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只是在鹦鹉学舌,并不真正去践行解决之道,似乎把建“国际化大都市”当成了头等的民生问题,当然,不是你不可以去建,只是要让民众心服口服才行。
十年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竟举债60亿元来建造新城。十年后,终究没有逃过南柯一梦的命运!如今新城建设集体烂尾,各种成型、半成型的建筑荒芜在原地。如此贫困之县,为何会上演如此疯狂的奢华事件?清水河新县城,究竟为谁而建?谁又该为当初的决策买单?
还原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因境内有清水河而得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南部,隶属呼和浩特市管辖,距呼和浩特市116公里。全县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沟壑。辖3镇3乡及两个经济开发园区,全县总人口13.6万,其中县城内人口5.2万。
清水河县境内矿产资源较为富集,且具有品种多、品位高、储量大的特点。已发现和开采的有石灰岩、煤、耐火粘土、高岭土、铝土、紫砂泥、大理石、长石、铁石、云母等30多种。
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三线城市,清水河全县有可耕地面积70多万亩,农作物以种植粮食、油料为主,品种主要有豆类、马铃薯、玉米、高梁,还有少量瓜类,蔬菜、线麻等经济作物。清水河县也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全县大部分坡梁、沟壑地适宜发展林业。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2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7%。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清水河县的工业发展一直较为滞后。目前,该县由建国前232家简单的手工作坊发展到覆盖日用陶瓷、化工、建材、造纸及纸制品、印刷、酿造、塑料制品、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绒毛加工、工艺美术制品等工业体系,但仍缺乏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几乎为零。“十五”时期,全县实际利用外资仅为184万美元,引进区内外到位资金也只有11.1亿元。
历经多年的发展,清水河县目前仍然属于老少边穷的国家级贫困县。据一份材料显示,2009年该县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4747元,农民为4600元。与内地多数地区一样,清水河县大部分年轻人被吸引去了经济更发达的地方,现在仍留下来的,多半是无法从这里走脱的人。
清水河县依山而建的旧城区面积仅为3.4平方公里,一条主干道自西向东、自下而上贯穿全城。约8公里长的主街道也不甚平整,有1/4仍是土路。据当地居民说,一到雨雪天气,城里的道路就泥泞不堪,而这种状况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善过。一位刚调到清水河县委工作的年轻人说:“我离家13年,回来之后没感觉到任何变化。”
据清水河县政府的财政收入报告显示,2009年度该县地方财政收入约为1.8亿多元。单从这份报告来看,清水河县的经济比起之前确有了一定进步。但当地居民依然怨声载道,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县里不仅把仅有的一点钱全都用到了新城建设上,还欠了许多外债,而旧城区的建设则几乎停滞不前。”
为民生还是迎合长官意志?
新世纪的前十年被誉为是资源大省——内蒙古的黄金十年。相关统计显示,2001年至今,这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广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力,GDP增速每年高居全国榜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蒙古开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内蒙古的城市化率为36.8%(按总人口中非农人口所占比例计算,下同),而《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底,内蒙古的城市化率已达47.2%。不到十年时间,其城市化率上升了10.4个百分点。
有数据显示,同样狂飙突进的还有其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刚过400亿,2003年即突破1000亿,到2009年,已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而今年1月的内蒙古地方两会上,称2010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0亿元”。
当内蒙古自治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歌猛进的时候,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份子,清水河县却显得步履蹒跚,其城市化率远远低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也似乎越来越重。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领导一次来到清水河县开会,讲话中建议:鉴于旧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妨碍地方经济发展,不如换个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间,上级领导再次到清水河县,重提建设新城区一事。
是搬走居民还是搬走县城,当地官员承认,这个问题在心里徘徊了很多年,“历届县领导也都想挪个地方大展手脚”。而随着上级领导的数次提议,新城建设正式起步。2002年,清水河县作出一个很体现决心的决定——它将举全县之力,用远远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庞大投资,在老县城26公里之外建造一个新县城。
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规划,也是当时清水县领导“梦”开始的地方。根据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县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新城整体建设总投入将在61亿元左右,而当年,该县的财政总收入为3200万元。
当问及清水河县相关负责人,当初决定修建新城的初衷是什么?该负责人则拿出了《清水河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清水河县新区建设用地情况说明》。该《说明》显示:“清水河县城城市建设滞后,县城基础设施很差,街道狭窄,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顺山而下,街道就变成了排洪渠,时常危及临街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位原来的县领导也描述说:“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清水河县城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来,摆小摊的来不及收拾,赶紧就跑,货物都被冲到地势低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就出来抢东西。”
该领导解释,清水河县旧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改造旧城的成本太高:“居民都在七高八低的地方住,很多都在半山腰,怎么把下水道铺上去?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太高,我们当时反复做成本核算,真的没法整。”
除此之外,迁县的另一个考虑是,县城处于两山之中,面积狭小,无法扩建;并且一直以来没有规划,随意布局,没有有进一步建设的空间。当时县政府正打算发展工业、招商引资,以县里的情况,即便企业愿意入驻,也没有空间供其建设工厂、宿舍或进行生产。
只不过,没有人考虑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财政是否能够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
明星规划何以变成烂尾楼群?
遥想当年,清水河新县城的建设也算得上是内蒙的明星规划之一。然而,十年过去,宏伟的造城计划宛然成空。破败不堪的老县城依旧破败,梦想的新城也并未如神话般崛起。只留下一片半途而废的烂尾楼群。
5月7日,《法治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散落在宽阔的道路两旁的大楼中,有9座已成型,还有8座未建成,呈“裸露”状态。远远看去,占地6000多平方米、已竣工的清水河县新党政办公楼在楼群中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四面透风,建筑面积达7300多平方米的党政办公楼里积着鸟粪,过去的几年间,这些长着翅膀的生物将这里看作自由的领地。
其实,资金的短缺和土地使用的违规,注定清水河县城的新建必然失败。2002年,清水河县的财政收入只有3200万元。而新区建设需要61亿元,分别包括:基础设施建设52231.10万元,第二产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为269021.42万元,第三产业各类项目投资总计为21060万元(二三类产业化项目包括流动资金),住宅建设工程投资132562.50万元,市政公共设施项目投资额67890万元,其他费用38299.47万元,基本预备费17431.9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2776.47万元。
如何筹措这一如同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费用?当时的县领导决定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在资金筹措方面,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占26.23%,申请银行贷款占11.36%,申请国家投资占12.48%,申请地方投资占12.48%,对外招商引资占31.94%,当地政府自筹占5.42%。而据原相关领导介绍,清水河县当时还有1000万左右的债务要填。
随之而来的火电厂项目,成为了清水河县建新域的“押宝”对象。据相关人士介绍,时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牛玉儒给清水河县引荐了一个大投资商———香港华润集团。当时香港华润要与北方电力计划联合投资一座2×60万千瓦、4×100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大型电厂,投资总额达上百亿。县领导当时认为,“一旦火电项目落户新区,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巨大,一举可以解决新区人气聚集的问题。”
然而,一场始料未及的事件发生了,2006年,内蒙古发生新丰电厂的违规案。同年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点名批评内蒙古违规建设电厂高达860万千瓦,并责成自治区主席和两位副主席向国务院作书面检讨。2007年3月,国家“十一五”小火电关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清水河县的火电项目最终腹死胎中。
与此同时,清水河县关于开发区的申报也遭遇政策限制。2006年,国家严格核定开发区范围,暂停了开发区扩区、升级和新设,当年年底,中国各类开发区总数核减70%,面积压缩65%。清水河县的开发区申报也被“搁浅”。而新城的政府大楼则早已投建。
该县原副县长闫耀说,新区建设从第一天起,就是边建设、边申报、边审批的“三边工程”。他解释说,向国务院层层申报,没有四五年批不下来,但地方要发展,机遇稍纵即逝,按照当时风气,都是“先上车后补票”。
清水河县国土局曾多次申报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直到2008年2月,修改过的清水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才获得通过。而此时,清水河新区于3年前已基本停工。随着资金链的进一步断裂,新城建设最终全面停工,现就剩下9座已成型的和8座未建成的“大楼”矗立在那儿。
巨额外债何时还清?
如今,新城烂尾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正在慢慢显现,有知情人士透露,不少单位都为此背上了外债。有媒体经过测算,从新城项目投资比例看,清水河新城建设靠外资投入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以全县可支配财政收入来估算,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还清外债。
根据清水河县财政局提供的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786万元。这就意味着还清外债,对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但这只能由当地的政府和民众来承担。
现在,每当有建筑商过来讨债时,县里面的领导只能尴尬地躲起来,或者继续往下拖。前不久,一家施工单位因清水河县政府拖欠工程款而将后者诉至法院,终审胜诉后,却迟迟难以执行400万元的案款。
2008年8月,呼和浩特市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查封了清水河县政府的400万元存款,而后考虑到清水河县的实际困难,加上县政府为此作出了还款计划的书面承诺,法院便又进行了解封。据当时同去查封的知情人透露说,政府的该账户上也就只有3000万余元。
2009年12月,清水河县190名60周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年人曾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写信,反映清水河县政府一直未兑现退休和在职人员2001年至2004年的医药费,以及4年的取暖费。
十年轮回之后清水河旧县城破败依旧。县城里很少有像样的楼房,大部分人仍然住着平房,山上甚至还有人生活在窑洞之中。而在农村,至今部分村庄还无路可通,出行要靠毛驴,饮水往往还得靠社会捐助的母亲水窖。
前不久,清水河县城建局副局长王敏告诉记者,现在,清水河县已启动停滞近10年的旧城改造,县政府也不再搬往新区。该县副县长韩宇说,县里对新区规划做了调整,正在修建一条公路,打算将新区和20公里外的工业园区联通,今后两者将合并,称为“清水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颇令人深思的是,当年拍板新城建设的官员们,几乎个个都有了更好的去处。一位当地官员说,“从1995年划给呼和浩特市管辖至今,清水河县先后更换了八任县长,全部正常调离,没有一个受到新区‘烂尾’的影响。”如,原县长云院祯于2004年年底,被调回呼市,担任市扶贫办副主任,如今为呼市纪检委副书记。张亮在清水河县任书记(正处级)6年,于2007年被调回呼市,担任市政协副主席,如今是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为副厅级干部。与此相对照的是,普通市民只能在破旧不堪的老县城里无奈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