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者点评
时间:2019-01-28 20:50:27  来源:城市化杂志 

  青田案例好在乡村文化复兴好在实用性村庄规划

eb4301acc3a805b384021f412e0cca79.jpg

  蔡立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我和城市化委员会秘书长一起去过青田,这个地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的案例点评,谈了那么多城市化,最后都回到了乡村。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农耕文化。不管是城市化还是乡村振兴,都是我们现代化的两个战略、两种手段:城市化也是为了解决乡村问题,很多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就要回到乡村来。今天多次谈到金融问题,最后也是要回到乡村。

  今天谈论的热门话题是中华文明复兴,其中城市化“术”的东西比较多,乡村振兴是回到我国农耕文明发源地,更多是中华文明复兴“道”的内容,“道法”或者说“魂”方面的内容比较多。陈碧云院长说,“我们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所以青田这个案例,我理解是找到了今天城市化或者说乡村振兴的“魂”——文化是中国发展真正的驱动力。

  我一直聚焦全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特色小镇的建设,发现国外很多小城镇最终留下来的不是产业而是文化。我在一些地方讲课时,有些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国外特色小镇没看到有什么产业呀?”他们忘记了:产业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留下的是文化。所以我讲,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最终要落到乡村文化的复兴。

  今天的青田案例给我几个启示:

  第一,文化的作用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理解。发展乡村文化的战略,首先能找回乡村振兴的自信,刚才青田案例讲了一系列老百姓参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实际上是找回了自信;

  第二,就是再塑我们的传统归属感。现在我们从国外引进很多建设技术,但却感觉到城市化离乡村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希望要有乡愁,希望要有城市特色,怎么办呢?来自哪儿?我觉得应该从农耕文明里去找。实际上我们城市化里面,也带有很多来自农村的特点,中华文明我认为是一个土地文明,土地利用的文明,我们有土地利用的智慧。今年所讲的案例中,有几个涉及农村的土地,都表达了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实际上城市也涉及土地利用,房地产业也依赖土地,也是探索我们怎么利用土地。因此我们中华文明根本上就是土地利用智慧的文明,我们要从这里找到归宿感。

  第三,青田方案提出了九条具体内容,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化的驱动,把文化变成产业化。

  第四,青田案例提出了很好的规划方法。实际上住建部也在推广这种做法,叫实用性的村庄规划。我们总结了三方面要点:第一,一定要通过村委会组织村民参与进来;第二,要借用专业队伍来进行总结和技术服务;第三,把老百姓参与和技术服务结合起来,比如青田村案例是广东工业大学的学者参与进来,和榕树头基金会融合形成方案,并获得政府的认可。中国的规划要执行,需要有依据,包括乡村建设的许可。这三点青田村都做到了,这是近几年住建部推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一个很好的样板。

  我觉得,乡村振兴里面,文化振兴和现代技术利用要有机结合。如果说乡村振兴是升级中华文明的软件,那么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就是在改良我们的硬件,所以要把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方面青田案例也做得很好。我认为乡村振兴最终要实现“升级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归属感和现代舒适性的有机结合。”

  青田是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

1ea590738e99e255a49c829c11288e09.jpg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青田案例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留住乡愁的典范。

  这些年来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未来是什么?联合国在1990年代集结了将近12个国家的教授和专家讨论未来发展,最后提交的文件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发展的最高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大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效率、速度。说严重一点,是全民向钱看,看这个地方能不能挣钱、那个地方能不能挣钱。对于文化的态度也提的是文化产业,就要有钱、就要有经济效益。青田案例提供了另一种建设思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想把这个村子做成乡村文化复兴的一个样板。

  关于青田模式,我的思考是:

  第一,它能否复制?是不是乌托邦?我觉得榕树头基金会在青田做得最好的是:村民感到你们不是拆迁队。拆迁队就是一拆了之,盖高楼大厦。你们也不是政府派来的学习队、工作队,你们到乡村开展公共服务,不是严格奔着公司的盈利目标来的。过去这么多年来,似乎只有一种力量推动大家向现代化奔过去,现代化过程就是把楼建起来,把所有设施搞出来,然后把钱挣出来,今天要快、明天要更快更快、后天要更快更快更快。而你们现在做的事,对于青田、对于顺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当我们拼命往前走的时候,拼命把顺德建成一个中国驰名的工业城市的时候,大家回过头才想到我们这里还需要文化,还需要回过去寻找乡愁,还需要把过去的村子重新建起来,让心灵有存放的地方。

  当然,我觉得还需要不断完善细节。比如你们搞了一个青藜书院,解决人与圣贤的关系。但我们的党员学习室往哪里放,还有配套的农村书屋,这些都需要考虑。你们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开展一些活动,这也是非常好的。解决人与圣贤的关系可能提得太高了,如果孩子们在这里有一个乡村文化熏陶的空间,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今天在现代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反思。一方面我们要往前走,同时要看一看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我们原有的乡愁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化还是要继续,但它的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深入地探讨。

  第二,榕树头基金会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政府、普通的村民之间,你们进来以后帮他们做文化、做整体的发展,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第三,青田案例不是以开发公司的形式搞大拆迁,也不是大投资来解决当地的问题,而是用一种基金的方式帮助村里恢复文化的根,把文化重新花大工夫建设好,非常不容易,具有相当的有开创性。现在大量的特色小镇一投资二三十个亿,用大拆大建的模式建一个全新的乡村或小镇,把它们的过去、历史全部消灭掉,修了那么好的古代建筑,就是没有人去。而青田案例的好处在于,村民留在这里了,他们的生活还在这里,而不是拔了根以后,把村民挪走,然后开发公司把房子建起来、把旅游景点建起来……

  希望青田案例拥有更多的现实推广价值,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展现中国农村发展的可能性。严格地说,复兴乡村的文脉,必须在今天的现实情况下,重新进行一种创新、创意,适合于今天的生活,否则它就变成了一个实验品。

  把农村资源和城市挂钩寻找可持续发展突破点

  曾  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化研究所执行所长  

  我们多次去过青田,最主要的感受谈三点:

  第一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在顺德调研的时候,遇到一帮年轻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顺德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家乡,给他们带来很好的生活,同时又感觉到恨,这几十年的城市化,把水污染了。他们甚至这样问我们:“你们做规划做城市化研究,能不能做到让我们还能跳到河里去游泳呀?去摸鳖摸虾呀?”你看,多么朴素的语言!

  青田案例讲了九大目标,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年轻人的归属问题,交通整治、环境整治等,都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这件事做得很好,在广东佛山地区、在顺德地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因为顺德有300多座这样的村庄,如果青田案例能够取得成功,对于顺德这种工业化地区的环境修复、生态修复、文化修复,意义是重大的。

  第二个感受,他们虽然做的时间不长,从2017年开始,才两年时间,已经实实在在地把项目开展起来了,里面有很丰富的活动内容,一些工程都开展起来了。我觉得再有几年时间,他们的“3+1+9”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得好,对此我深信无疑。

  第三点,还有一个疑惑:青田案例现在有三个参与方共同进入,有政府、有基金会、有社会组织,但是现在无论哪方面要花的资金,其实都不是自我创造形成的,都是有政府投入、基金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这当然很好,但这件事情要滚动发展、要可持续做下去的话,未来还需要寻找突破点。有专家提出,能不能通过房屋信托等方式,盘活农民房屋。我觉得做这样的实验,在顺德很有价值,这种方式在未来可以深入探讨,这是第一个疑惑和建议。

  第二个建议是:青田村旁边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逢简水乡,两地相隔不到500米。今天逢简在广佛大都市圈已经很有地位了,逢年过节非常火爆,周末都订不到房。青田是在广佛大都市圈的魅力小村,这样的村庄,应该把旅游业和城市联动起来。其实前面郑冰老师讲的蒲韩案例中,对于把当地乡村的资源与城市嫁接,也做了很好的尝试。如果农村的资源不跟城市挂钩的话,仅仅就农村谈农村,我觉得也是没有前途的。

  面向未来建设零碳排放的美丽乡村

  百瑞·威尔逊 :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我看到青田案例在生态环保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今天会议上分享了不同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棒,尤其在环保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一群人的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产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并且促进农业发展,还要宏扬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未来进行投资,这些合在一起就得到很好的乡村发展。

  我知道顺德有300多个村,他们曾经也是乡村地带,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我们也谈到,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大家看欧洲城市化率有70%,实际上当地很多社区人口规模在50万左右,其实是一个小的村庄,人们在大城镇、小村庄之间往返工作、居住。很多像青田这样的村,将来会有新的工作模式、新的工业,会有一些新的技术,促使人们留在本地工作,他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工作,在网上进行销售。

  另外,好的教育、好的医疗,是人们选择居住这个地方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技术改变达到这两点目标,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你们的案例是非常好的,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持和复兴方面是很好的典范。但是有这样一个缺失,就是要对未来做出更多的预测,因为我们要有更多的弹性面对气侯变化的目标,要有一些想法,了解未来远景是怎么样。这个社区20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我们要有一个计划达到这样的目标,这并不容易。未来也许会容易一些,因为我们可以根据人口调查等等做出预测。而现在对于未来5年怎么样,可能都无法预料,因为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现在的旅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式?我非常喜欢你们所说的乡村生活方式,因为这里有文化有美丽的环境,我很想和我的家乡进行对比。我的家乡已经很富裕了,人们已经到城市居住获得教育,实际上我们也很想居住在有文化氛围或者文化传承的地方。也许日后我们会发现,今天这个村里的主人未来会变得很富裕,可能现在他还不知道。往往一些过往案例展示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发展,他们也许会保存他们的房子不要去进行变动,不要拆迁。其实我也听到马云的一些讲话,他的讲话对我来说也是很有趣的,他对未来也很有远见,他现在尽量对未来进行预测发展,因此我们要变得有灵活性,要有一个适应性,使我们的孩子能够有能力去适应,这样他们会对未来有更大的弹性。

  我们应该看看我们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决策。大家看到总体规划,可以知道事情怎么规划,会让你去思考,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一路发展一路做出决策,因为我们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变化作出决策。实际上我们看到不同利益相关方,他们对未来有很强烈的规划和远景,我们可以继续往前发展。

  未来我希望你们会有一个目标,实现零碳发展。是否你们的农业可以用一个有机的方式发展,实现零碳远景?是否能够使用清洁能源发电?是否可以发展一些小型工业,吸引人们留在当地居住?能否提供一些在线学习,使年轻人成为多样化的一代?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远景规划,可以把今天分享的几个案例的经验融合起来。中国可以做好这些,不要只看国际案例,不要研究太多过去的事,我们应该看自己未来的发展,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灵活的办法,中国未来的发展是积极和乐观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