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生态环境部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从“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来看,PM2.5未达标的262个城市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4%,相比2015年下降24.6%;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相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均超额完成时序进度和年度目标要求。338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认为,在取得上述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大气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北京减排量不足以支持北京控制PM2.5持续下降
北京去年实现了51微克/立方米的好成绩。对此,刘炳江认为,在看到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北京市空气质量相对高位运行的状态是十分脆弱的。受到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空气质量会出现波动,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表现就更为突出,加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煤炭消耗量高、机动车排放量大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因此,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目前北京的减排量不足以支持北京控制PM2.5持续下降,解决传输通道污染也成为当务之急。”刘炳江说。
钢铁行业深度治理将是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推进工业行业深度治理是有效降低全社会污染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保障。刘炳江介绍,工业行业污染深度治理的第一个重点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这是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第二是推进重点区域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通过加严排放限值,推动行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下一步将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其他区域。第三是推进VOCs治理。去年完成了2.8万家治理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既是为了解决臭氧问题,也是为了PM2.5。
初步摸清“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攻关联合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四个方面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开展城市颗粒物来源解析、排放清单编制与“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初步摸清了“2+26”城市污染特征和来源,提出了“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等。此外,建立重污染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和专家解读等全流程的应对技术体系,区域性的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名录正在制定 首批包含11种污染物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通过进入大气环境,并且通过吸入或其他暴露途径,会对社会公众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通常都发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进行严格管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明确提出要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刘炳江表示,生态环境部会同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第一批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并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很快就会发布。他介绍,第一批名录共有11种污染物,其中5种是重金属类物质,6种是挥发性有机物。
改善生态环境将逐渐弱化行政手段 增强经济手段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增长43%。刘炳江介绍,去年中央财政资金在大气污染防治投入方面达到200亿,是这几年来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大气专项资金,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撬动不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范围从原来12个市增加到35个市,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清洁能源替代。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要发挥好经济手段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刘炳江说,今后,行政手段会逐渐弱化,经济手段会更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