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党国英、李昌平、于建嵘……它的十周年盛典12月17日在广西南宁举行,200多位知名学者和智库专家、城市化领域的权威人士、企业家代表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庆祝,开启一段碰撞智慧、分享诗意的心灵之旅。
正值岁末最忙碌时节,是什么让他们千里迢迢甚至不远万里赶来赴会。答案也许就在城市化委员会十周年主题报告里:
“十年,一株幼苗长成葱茏绿树;
十年,一股清泉汇作浩浩秋水;
十年,一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十年,一支健笔写成城市新史。
倾听城市长大之声音,记录中国转型之脚步,剖析宏观经济之难题,关注区域发展之热点……”
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总经济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作委员会十周年总结报告《十年积淀 砥砺前行》时,充满诗意的开场白。
2008年1月6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简称“城市化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
而今,第十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诗情画意的中国“绿都”——广西南宁林城南宁开幕。
十年来,城市化委员会从众多领域关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经验与教训,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化状况,努力打造“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第一品牌”。
作为城市化的探路者,城市化委员会是在时任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金德钧的领导下开始筹建,在中国的城市化势不可挡之时,毅然背负起时代的宿命,开始探索中国城市化之路;
作为城市化的传播者,城市化委员会通过创办《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策划举办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中国城市化论坛、城市化茶话,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不遗余力地传播、推广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交流国内外城市化理论与实践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城市化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城市化委员会对我国城市化率的研究课题,第一次系统梳理、调查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化率研究方面的空白,成为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指标,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
作为城市化的建言者,城市化委员会对城市化率的研究引发的对“半城市化”现象、城市化质量和人的城市化等予以关注,对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专题基础性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意义;
作为城市化的见证者,城市化委员会注意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密切关注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城市化的亲历者,城市化委员会投入巨大精力,建设案例库,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编,让城市化案例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宝贵的信息。
……
启航:一个肩负历史使命的民间智库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2007年底,时任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金德钧预测到中国的城市化势不可挡,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必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他的领导下,城市化委员会开启了筹备工作。
城市化委员会从筹建之时起就注定了道路的不平凡。因为城市化是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研究,加之城市化涵盖面广,分属住建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卫健委、统计局、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人社部等不同部门,需要跨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关联众多产业,于是,筹备团队多方奔走,统筹协调,拜访各界组织机构、学术团体有建树的领导、知名专家、企业家,期望共同构筑一个跨界、融合的新型城市化交流互动平台。
2008年1月6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紧张筹备后,一个由部委智囊机构指导、市场化运作、肩负历史使命的民间智库——城市化委员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城市化委员会亮相的同时,向全社会发布了倡议书和章程,强调要始终坚持“价值中立、研究专业、决策科学”的立身之本,始终秉持“让中国的城市化造福全人类”的宗旨,以“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智力支持”为使命,全面实现组织共创、资源共享、事业共进、利益共赢,并希望“用中国的城市化实现全球梦想”!
城市化委员会宣告成立之时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发起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的探讨,通过交流世界有关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应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发出了“中国的城市化只会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不是威胁!”的最强音。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面对我国正在兴起的城镇化浪潮,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形势发展。为此,城市化委员会在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启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开启了探索城市化之路。
传播:多平台不遗余力只为让更多人读懂城市化
《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是城市化委员会传播城市化的两大主要平台。
早在十年前,有关城市化的字眼很少被提及,光是看到“城市化”这个名词也会让人疑惑重重,更不用说在网上搜集城市化的信息、采访城市化领域的稿件并编辑出版刊物了。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07年11月,《城市化》杂志在北京起航,希望通过这本杂志让人们“读懂中国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杂志以一个时代观察者、推进者、参与者、记录者的身份,要为时代留一份底稿,通过报道为我国城市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农民工朋友等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以独立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诠释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表情、“城市病”的种种症候和应对措施、农民工与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客观真实地记录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在《城市化》杂志创刊的第二年,“中国城镇化门户网站”城市化网面世。借助传统杂志和新型网络平台,城市化的媒体传播效力不断扩大。
除了利用杂志和网站传播城市化,城市化委员会还很注重城市化线下活动传播,包括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不定期召开的中国城市化论坛、城市化茶话。系列活动有对以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方向指引,也有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办法、介绍世界有关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还能找到推动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契合点及策略,寻求城市化相关行业及产业链的互动合作、创新发展的机会。
就在城市化委员会不遗余力传播城市化五年之后,2012年提出“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城镇化开始被媒体关注,成为各行业、各领域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将城镇化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战略,以往冷门的城市化瞬间火爆了,这正是城市化委员会团队所预料和期盼的,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必须的。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历史大事,更加坚定了城市化委员会继续传播城市化的信念。第一件事是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未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重要阐述,城镇化无疑是今后十多年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头戏”。第二件事是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专门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利好下,城市化的宣传报道如火如荼,除了《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外,城市化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平台相继发力,城市化案例库相继推出,城市化委员会的各种学术研讨和调研活动风生水起。
截至目前,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成功举办了9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举办了26届,城市化茶话举行了31期。“中国城市化论坛”以公益性、民间性、建设性、开放性为特色,探讨中国城市化的根本问题,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系统性主张和建议,成为城市化领域的品牌论坛。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流高端事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号召力和亲和力,以及积极的社会意义。
研究:城市化率调查报告填补国内空白
在不遗余力传播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委员会研究团队发现官方发布的城镇化率数据存在虚高的可能,于是开始了对城市化率问题的研究。在多方搜集资料后发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国,在城市化加速阶段,每年都会定期发布本国最新的城市化状况以及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以达到总结本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指导本国城市化能够顺利、和谐进行,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而我国城市化率的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有一些组织或机构零散地发表了一些城市的城市化状况或城市化率以及相关观点,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组织或机构来定期、系统地发布国家最新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城市化率,以及各个城市最新的城市化率。
我国的城市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当下,如果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不够全面、系统、科学,就不足以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不能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指导作用,更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城市化委员会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的第一个立项研究课题启动。《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等相继出版。
这七本城市化率调查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与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次系统梳理、调查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率状况,填补了我国在城市化率研究方面的空白,成为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指标,被各界广泛引用;也是第一个将户籍城市化率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相对比,提出并系统分析了中国存在的“半城市化”现象,为推动中国的户籍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这七本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汇编出版为《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06年-2012年》,在当年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受到欧洲专家的广泛好评。
探路:城市化速度与城市化质量孰轻孰重
——深度剖析城市化率数据,首次直指“半城市化”问题
在中国城市化率调查研究课题中,城市化率数据(或称城镇化率,下同)是按城镇非农人口(即户籍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与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数据相比,2006-2009年两者之差分别为11.37、11.97、12.4和12.83个百分点,每年涉及人口基本上在1.60亿人左右并呈递增趋势,2010年一举突破2亿大关,达到2.06亿。
通过进一步对比研究,城市化委员会发现,2011-2012年两年我国的户籍城市化率分别为34.71%、35.33%,与国家统计局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2012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51.27%、52.57%分别相差达16.56、17.24个百分点,涉及人口达2.3亿。这2.3亿人中绝大多数处于“半城市化”状态。2.3亿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它相当于两个日本、四个德国或六个英国的全国总人口。
城市化委员会指出中国存在“半城市化”现象,并进行了专题分析,认为“半城市化”是描述当下中国的一个准确而有效的概念,概括其表现为:农民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显然,这是一种残缺的状态,它意味着经济权利的不完整、政治权利的不完整、文化权利的不完整,意味着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不平等、参与国家文明进程的不平等。
城市化委员会通过召开城市化国际峰会、城市化论坛、城市化茶话多次让专家学者进行话题研讨,找到了“半城市化”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所致,呼吁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
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国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这是中央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体现,拉开了中国城市化进入提质时代的序幕。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这一农地改革试点新政的实施,将破解农民增收瓶颈,真正盘活农民的“财产”——土地;将破解城镇化的土地瓶颈,真正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2018年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人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充满期待。
——推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课题,主张着力提升城市化质量
在对我国城市化率量化系统分析基础上,在对“半城市化”现象的持续关注中,城市化委员会看到了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必须更加强调把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结合起来。2011年初,城市化委员会提出并启动了《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这一研究课题。
无独有偶,2011年3月16日国家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同时,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表明提升城市化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使命,足以显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作的前瞻性。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学术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程历时三年时间(2011年2月—2013年10月),先后发布了《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试行版)、《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该研究课题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得到极大发展这一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城市化委员会继《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研究课题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课题,将助力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见证:让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成为全国共识
——提出“人的城市化”
过去的几年虽然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很快,但是质量不高,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下公共服务不均等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不高、雾霾严重、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委员会就提出了的城市化应“以人为本”,要从之前速度型走向未来的质量型。城市化国际峰会专门予以探讨,比如:2011年11月16日第五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的主题为“十二五:聚焦中国城市化质量”,其中一个论坛的就是围绕“人的城市化”之挑战与机遇而展开。2013年1月6日,第六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直接围绕“人的城市化”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和热烈的探讨。
让人没想到的是,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预示着“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战略。毋庸置疑,“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是事关城市化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做好“人的城市化”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三个1亿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给农民工颁奖已坚持十年
“我们还有2.8亿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垒起大楼、铺通大道,为中国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农民工设立奖项,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农民工代表,是城市化委员会从筹划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开始到现在每年都在坚持做的一项工作,已经坚持了10年。
2008年1月6日,在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优秀农民工代表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表彰。峰会上也传出了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话语:“在我们尽享太平盛世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农民工朋友们,不能忘记他们对我们城市的贡献。此时此刻,他们应该得到嘉奖。”
有媒体评价说,城市化委员会为农民工颁奖开了先河,具有首创意义。是否开先河没有去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给农民工颁奖、表彰农民工,倡议善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城市化委员会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
除了农民工问题,城市化委员会还关注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农村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问题,倡导城市化要让农村更像农村。
典型案例: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宝贵的信息
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典型案例的经验,汲取国内外失败警示案例的教训,一直是城市化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的主要内容。
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于,案例很“具体”,拥有比“抽象”丰富得多的信息,它揭示了真实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独特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城市化案例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宝贵的信息。
2009年,城市化委员会启动案例库建设,主要关注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收集、整理、分类汇编,目前已经收录汇编70多个案例,成为中国城市化领域交流、总结、借鉴经验,提供警示、汲取失败教训的重要内容与模式。
十年来,城市化委员会投入巨大精力,通过案例库建设,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编。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从全国遴选出最具时代特点和普遍性的案例,通过“行家讲案例,专家点评”的方式深入探讨,已成为城市化委员会城市化研究的一大特色。2018年,由城市化委员会主任金德钧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在北京首发,书中精选的案例,大多是自下而上的实践,是民间智慧的展现,更是理论、实践的大胆改革与探索。
依托城市化委员会这一综合性平台,结合年度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工程重点关注、深入基层考察调研的典型案例,以及城市领导者、企业决策者、项目执行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富有创造意义的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有益经验或失败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2011年推出的《广东省顺德北滘工业设计之都与魅力小镇的转型升级之路》;2011年推出的《山东省德州市和谐城市化“两区同建”的实践探索》;2015年推出的《湖南长沙板仓小镇:市民下乡的大胆试验》典型案例,以及2016年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就是创造——一个县域改革发展的全息样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作为中国城市化研究领域的第一个民间智库组织,城市化委员会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怀、部委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翘楚的积极参与。
第九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城市化委员会原荣誉主任王文元,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原书记、原建设部副部长、城市化委员会原荣誉主任毛如柏,以及住建部原副部长齐骥、原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水利部原副部长胡四一、深圳市委原书记李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等一直给予委员会关注和支持。陈吉宁、邹德慈、许靖华、李京文、王思敬、范维澄、张泽、王浩、侯立安等院士,还有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媒体一直是城市化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者、积极参与者。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城市化委员会经过十年耕耘,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联合官、产、学、研、资、媒,构筑战略研究、产业研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建设等多领域、一贯式的智囊服务互动平台,目前下设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城市、低碳城市与智慧社区、城市复兴等16个专业委员会,拥有委员1060多名。在各方面的关心、参与和帮助下,城市化委员会得以健康成长,发展壮大。有志之士群策群力,共同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贡献力量。
十年,风雨兼程,我们砥砺前行;十年,风华正茂,我们协力同心。
下一个十年,让我们继续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行,与所有志同道合者携手,用中国的城市化实现全球梦想!(来源:腾讯网 南宁寻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