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档案
◎工程名称:国家大剧院
◎位置:位于北京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
◎规模: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车库近4.66万平方米)。
◎建筑设计:保罗·安德鲁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安装工程总承包: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共同组成的联合体
◎工程进展: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五一”整体亮相,7月正式投入使用。
专家点评
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表演艺术事业本身的需要,观演建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满足观众多元化、多方位的文化需求就必须要使观演建筑涵盖更多的社会功能。目前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体现了现代观演建筑的发展趋势。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是几代人的心愿,曾被列为“国庆十周年工程”,直到1998年4月国务院才正式批准立项。然而,这个有着“巨蛋”之称的建筑,早在“破壳”前就引发了多方争议——首先,因为其位置特殊,地处中国的政治中心,红墙林立;其次,该项工程耗资巨大,至少要30亿元人民币;再次,这个由法国机场建筑大师设计的娱乐性场所的造型和结构,中国的一些建筑专家认为与周边环境不符,建筑结构不合理。
在质疑声中,这只“漂浮”在水里的银白色“蛋壳”,正以其迥异于周边建筑的设计风格,成为北京长安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表现出开创的、向前看的姿态。如今,国家大剧院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也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宣告着多元文化、异质文化融合时期的到来。
特色1:壳体结构
在人民大会堂西侧,一大片草地围绕一个方形湖泊,湖上是一座由玻璃等材料组成的半透明、椭圆型、外壳呈银白色、曲线的构图则像是含苞欲放的花朵的建筑物。这就是国家大剧院,像一颗横空出世、浮出蓝色水面的珍珠。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巧妙的拼接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由于国家大剧院的外形如蛋状,需要几十米高的钢架支撑,在外壳的受力设计和运装上会碰到困难。“蛋壳”面积为3.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上海大剧院屋顶面积的3倍多,钢结构总重达6750吨。由于整个结构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全靠弧形钢梁承重,加之钢结构外壳东西跨度达212.24米,南北跨度为143.64米,吊车无法进行近距离安装。钢结构外壳的安装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施工时600吨巨型履带吊车进行远距离高空作业,用长达108米的“钓线”以“空中钓鱼”的方式将一块块“蛋壳”送到四五十米的高空,组成钢结构穹顶,攻克了壳体施工过程中整体结构稳定、曲面结构高精度测量等高科技难题。
国家大剧院壳体玻璃幕墙和屋面钛金属板的清洗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寻找一个经济有效的办法不是一件易事。为了使人们在建筑物里也能看到外界风光,大剧院特意选用了完全透明的玻璃墙,而玻璃幕墙外的涂料则采用了纳米涂料。当诸如鸟粪等污渍沾染到涂有纳米涂料的建筑外立面时,经过光合作用,污渍可自然分解,这样雨水或清水一冲洗,污渍便可去除。纳米涂料价格不算昂贵,而且具有8至10年的效用,这种方法比起以前曾提出的用机器人清洗大剧院的建议来说,更加经济简便。
特色2:环绕主体建筑的人工湖
国家大剧院有一个雅称:湖上仙阁。因为其主体建筑外环绕着一圈人工湖,水面有3.55万平方米,平均水深40厘米。剧院四周被一个巨形露天水池所围,从外观上看像被水包围的“蛋壳”。
水池在国家大剧院的总体设计中具有烘托建筑造型的效果。当夜幕降临时,华灯齐放,别有一番景象。水池也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同时能够有效起到降尘、防噪、杀菌、降温的作用,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为了让它四季保持清澈,特别是在冬天能保证水面不结冰,夏季不因水温过高而生水藻,大剧院的水面采用了一种国际独创的“中央液态热源环境系统调温成套技术”,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既不浪费地下水资源又不会产生污染。
国家大剧院就像一个水池中的玻璃盒子,大面积的水池座落在建筑物的上方,对水池防渗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有人担心大剧院会不会被水“泡坏”,发生渗漏。为此,大剧院在建设中使用了新型防水材料,可使其在水中无恙。为了防止恐怖袭击造成的水池水泄漏,池底做了二十几个分格,这样即使一两个部位遭受袭击,也只是少量的水泻入剧院内部不致把人淹没。
特色3: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
“大剧院是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充分呼吸和享受的文化空间。”国家大剧院设计师安德鲁是这样理解的:第一,地点决定了它的象征意义:旁边的人民大会堂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大剧院则应该成为文化的代表;第二,它是一个新的、庞大的重要建筑,一个可代表新世纪的建筑,一个倾注了人们强烈愿望的建筑;第三,要有完备的社会功能,就是说,好用,而且人们爱用;第四,外观要吸引人,有文化感、历史感。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走过波光粼粼、梦幻仙境般的80米水下长廊,从橄榄厅乘扶梯而上便进入了大剧院内部的公共大厅,三个专业剧场展现于眼前: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相对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2398席(含站席),主要演出歌剧、舞剧等;音乐厅2019席(含站席),用于演奏大型交响乐和民族乐;戏剧场1035席(含站席),以上演戏曲、话剧等为主。
在国家大剧院内,除了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试验小剧场以外,还设有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图书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天台活动区、纪念品店、咖啡厅等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而创造的活动区域,可谓展现大剧院无限魅力的“第五空间”。徜徉其中,将会感受艺术的陶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另外,大剧院内设有齐全的剧院配套设施,包括化妆间、练琴房、排练厅、指挥休息间、演员休息厅、演员候场区、换装间、道具间、绘景间、贵宾厅、礼仪大厅等。
在经营理念上,国家大剧院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一个集演出、制作、社会公益于一身,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场所,大剧院将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提供更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创建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普及途径。
国家大剧院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为此,国家大剧院立足于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引导和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比如制定立体化票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通过举办各种演出、展览、举行讲座、开展大师授课、组织后台参观、进行远程辅导等方式,使艺术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普通家庭服务。
在功能上,国家大剧院正努力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引领者。安德鲁曾希望所有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能有机会亲自走进他的建筑里,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今,他的愿望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