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联、全国青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在北京落下帷幕。这个致力于介绍推荐选拔青年艺术家的“全国青年美展”可能是展览周期最为漫长的展览。新中国成立至今,这项展示活动只举办了3届,前两届分别是1957年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和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虽然次数不多、展览周期漫长,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项展事的含金量;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时崭露头角的画坛青年,如今都已届耳顺之年,其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美术大家和圈内的领军人物;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举办时,超现实主义油画作品《父亲》,曾经震撼了经历过文革政治浩劫的那一代人,以罗中立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群体已经永久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史册……本届展览采取全国直送作品的方式,同时由各省推荐有潜质的青年画家参选,还有由组委会提名组织优秀青年画家到部队、农村写生采风,重点培养和扶持其进行艺术创作,正可谓是双管齐下。最终产生了入选作品中国画67件、油画75件、综合类84件,优秀作品中国画12件、油画12件、综合类13件,共计263件。从最终展出的作品面貌来看,本届青年美展在较高的艺术水准前提下,突出了青年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反映了青年艺术家在题材、内容、风格、技法等多方面做出的探讨,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在时代与学术双方面的思考和创造力,展示出青年一代关注生活的炽热情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带着某种期待,笔者参观了“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大概是出于自身供职的媒体定位所困,我更关注那些对城市题材有所表现的作品。比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油画作品《城市邻居》、版画作品《老屋》、漆画作品《都市未来No.1》、装置艺术作品《回家》等等……这些作品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油画作品《城市邻居》,画的是一个骑着三轮车收购城市垃圾的农民。摞得高高的电子废弃物与阴影中的赤腿老人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和视觉冲击。洗炼的笔触,时尚的色彩勾勒出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而挣扎着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形象。作品似乎在问:你关注过这个邻居吗?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作者施海,毕业于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四年严格的造型艺术训练,使他观察事物入木三分……
胡伟和黄桂文共同创作的漆画作品《都市未来No.1》以麻木的灰色调主宰画面,近似抽象的长方体参差不齐的排列在地平线上,表现了一幅冷漠而缺少生机的水泥森林般的都市景色,作者对未来都市的种种忧虑和批判态度跃然纸上……
装置艺术作品《回家》以细腻逼真的手法,把旅途中的车厢浓缩到一个电视机盒子里,再配上音像效果,生动再现了车厢内的情景。虽然画面上没有人,但是相信所有欣赏这个作品的观众,都会与作者一道体会回家路上的那份艰辛与苦涩。作者张湘溪,80后出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好了,无须赘言。作品题材的好坏与技艺的优劣自有观众去评头论足。笔者要说的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美术界新人辈出,业已成为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的最大亮点——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和加强;是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共存与发展;是民族审美意识的日渐成熟和全方位提升。二届青年美展时的主题先行、政治化倾向的创作已经离我们远去,扑面而来的是当代青年画家关注生活的炽热情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当代人文关怀的思考基本得到观众认可,但是远远不够。参展作品多以新颖的绘画语言去表达青年人的敏锐与时尚,但却缺少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一些艺术评论家也曾表达对本届展览的一些遗憾,虽然从参展作品看出了青年美术家创作的心理状态在趋向平和与冷静,但正是这种平和、冷静的创作心态使本届青年美展的大部分作品都很悦目,但还不够赏心;价值取向虽各有表达,但很难引起共鸣。因此也就缺少象二届青年展《父亲》那样具有震撼力的作品。这些无疑说明了,青年画家还缺乏对当代社会的深度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开放活跃的思想意识形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极大而优越的物质条件都为繁荣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切可能。艺术家没有理由游离于世外桃源,醉心于画斋里的文人雅趣,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当歌时代!
有消息说,为继续营造有利于青年美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中国美协决定今后全国青年美展将定期举办,并确立为国家级综合性的重要展览,今后将努力与“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一样成为中国美术展览的重要品牌展事活动。“青年美展”侧重艺术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发现和培育新人,当是我们所长期关注的。“青年美展”以敏锐和深刻为下届的努力方向,当是我们该积极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