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高分低能”状元逆袭:你不必用别人的说法惩罚自己
时间:2018-11-07 11:35: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鑫宇 
       11月5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讲述了一个曾经被舆论奚落为“高分低能”的高考状元逆袭的故事,在网上引发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在当时,他因为“申请11所美国大学全部被拒”,成为公众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后,他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取学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实验室正在为延缓人类衰老等重要课题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将“高分低能”的标签洗刷殆尽,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高分低能”的说辞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在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因性格内向,或因身体虚弱,或因意外失败,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学乃至家长议论中伤。

  最早,“高分低能”的概念旨在批评应试教育,反对将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子”培养成缺乏个性与综合素养的读书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减少,“高分低能”的概念却被不断滥用,演变成一顶传递偏见的“帽子”。一些学生因为不符合所谓全面发展的“标准模型”,反而被盖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记,这种做法,完全走入了和应试教育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对教育多元化的破坏。

  一个学生适合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和身边最亲密的人清楚。对此,旁人大可不必指指点点。遗憾的是,总是有一些人热衷于将自己心中的标准强加到别人身上,以偏见对他人横加干涉。大多数人或许不会像李泰伯一样,因为高考状元的身份而被迫面对舆论的汹涌指控,但每个学生都可能碰上控制欲过强的老师、嫉妒心过重的同学,或是太爱说闲话的同学家长。这些人的言谈就像是一个迷你版的“舆论场”,每时每刻都对当事人施加着压力,而这种压力很可能损害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使得他们要么被迫改变自己,扮演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要么自暴自弃,日渐沉沦。

  李泰伯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强大的内心。在“不幸”成为公众人物之后,他没有被旁人的批评和冷眼所碍,陷入无意义的彷徨与焦虑,而是坚定地在自己认定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但是,并非每个曾被扣上类似帽子的年轻人,都能像他这样初心不改,勇敢坚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理解,支持与鼓励,才能挣破外部偏见为他们织就的茧房。

  李泰伯的经历,不只是一个让人读过之后眼前一亮的传奇故事,而更应该成为提示和警醒。我们对年轻人随口作出的轻率评判,以及在他们身上贴上的标签,对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我们当然不希望年轻人真的被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读书机器,但是,将这个标签粗暴地贴到不了解的人身上,绝不是明智的做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