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张庆风先生与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前美国纽约规划局局长、美国龙安集团饶及人先生、唯绿科技建筑节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玮女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韩林飞先生等就“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绿色生态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张庆风:科学布局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较热的话题之一,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建国和改革开放以后,花了大量的投入,在规划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建设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定位:第一,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小城镇房屋的建设;第二,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概念。
实际上从规划的角度看,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基础设施和整个小城镇建设的布局,特别是房屋建设,这在小城镇建设里占较大的份额。包括新农村房屋的建设,不仅有建筑方面的要求、节能方面的要求,还有职能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房屋建设方面,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或是城镇,包括农村,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在建。实际上,小城镇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要本地化,建筑又要保持地方民俗,或者地方特色。如何做到这两个保证?我想我们在建筑房屋体系的概念方面应该跨出一步,应该在小城镇、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倡一个房屋整体建筑设计这样的标志。
也就是要跟用户、业主提供成品房屋,而不是把建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原封不动地放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然后由不同专业的内容做出一个成品。尽管建筑材料和房屋体系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慢,但集成房屋的建设有很完整的体系,能够满足节能的要求,这些房屋体系目前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围绕着新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发展生态节能成套的房屋体系,为业主提供完整的产品。
在产业布局方面,小城镇、新农村,有绿色、有生态,更要有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可持续的项目予以支持,在项目的选择方面要结合小城镇的实际环境、各方面的资源,包括周边大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影响来确定产业的发展是旅游、电子、加工、林业,还是牧业。在这方面,一定要实事求是,利用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做好小城镇的布局。
刘 玮:小城镇发展不可逆转
在从事建筑节能环保生态的工作和投资中,我发现,首先,政府非常重视该领域;第二,社会非常需要;第三,大家对相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是不可逆转的,比如说河北固安,镇委书记们已经领略到了政府对土地新政策的意图,开始找投资商去探讨现有土地再利用的问题。怎样能够让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可持续性、如何将可持续的技术、观念运用进去,这对中国来说很重要。
我在美国呆了很多年,觉得美国小城镇的建设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度上,所以在我们的城镇开发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因素,比如能源的利用。在城镇开发或区域开发中,我们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余热废热高效利用,常规能源高效利用上已经做了很多探讨。电厂循环热水余热利用,地源热泵的利用,太阳能的发电、沼气的发电等等,在未来小城镇发展的时候,我们希望为如何能够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解决不同的问题做出更大努力,我们希望城镇居民对优质煤炭的利用不仅仅限于烧饭、取暖。
我很高兴地发现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地产商,大家都在谈建筑节能、生态环保,更高兴的是,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唐山市政府,“一个凤凰涅的生态城市”,对非节能小区和楼宇的改造早已开始。国外一些政府也非常关注中国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并给予支持。德国就支持了大笔的资金给唐山市政府做旧楼改造,荷兰也有自己支持的改造项目。总之,不管是政府,还是相关的部分投资人,社会各界已经把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饶及人: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上
可持续发展就是可以坚持与继续地发展。很简单,也就是什么政策可以坚持,什么东西可以继续,就是达到了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上,一定要知道哪个政策是可以执行下去的,哪个是可以取舍的。所有的规划就是两个取舍:一是这一代问题我们这一代解决,留给子孙解决下一代的问题。二是留资源给后代子孙用。要“前人种树,后人才可以乘凉”。另外,中国要想成为大国、强国,在资源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资源维护、发展绿色建筑。简单来讲,绿色是让我们能够健康舒适,依赖可循环、可再生资源,达到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说,原材料从取得到制造,再到最后处理、掩埋,给自然界产生最少的伤害,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哪怕是按照0.1%的增长速度,也是不得了的增长人数。如果资源随意地被浪费掉,可能会产生社会问题,甚至可能会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资源争夺的战争,而我们是要创建和谐社会的,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
目前中国提出城乡一体化,就像我在一篇文章——《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写到的,在中国做任何事情离不开市委书记、市长这种领导层的支持力,所以城乡一体化主要为了解决中国城市化所产生的“二元化”问题,达到农村人口不需要向大城市集中。很多的中国人认为,我们的城市是不断地盖新房子,农村人口进到城市后,会享受到更方便、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化并不一定要让所有人都搬到城市,有些可以就地解决,形成复合式的城市,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方便。
在很多国家,城市化从20%到30%走了120年,但同样的路在中国走得很快。中国的房地产跟城市化率的关系是:以前是房地产国有化,人们必须等着单位分房。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房子,往往都是几口人挤在一起住。1998、1999年开始,中国进行了房地产商品化。目前为了提供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商品化变成双轨化。
在小城镇发展上,要想办法让城市化率不要太快,因为这会带来很多资源无法协调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上是GDP挂帅,城市形象挂帅,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多半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我们看到很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就开始积水。所以,在新农村或者城市化的发展上,一定要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当然,这里面问题很多,需要不断讨论,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征求各方意见,否则大城市目前带来的“城市病”无法解决。我认为,城市建设与规划,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证经济与税收,未来是否能够为了保护环境稍微牺牲经济的增长速度?我想,这都是目前需要探讨的问题。
韩林飞:小城镇发展要依托大城市资源
小城镇实际上是介乎城市与村庄的中间状态,从不同城市尺度的空间形态来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可能还要依托大城市的资源,特别是可以考虑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
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快速依托大城市的资源优势,把周围或者其他城市的流动人口、农村的赋闲人员吸收进来,其前提是要重视农村村镇的发展。因为村镇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空心化,由于大部分劳动力都进入城市,而他们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又非常简陋,大部分住在地下室。因此,流动人口更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提供了他们谋求生存或者依托这个城市得到产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所以,流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小城镇和农村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予政策引导,依托当地的资源,给他们创造就业和产业发展的机会。
这样就能做到我们当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离土不离乡。北京跟莫斯科、巴黎、柏林的城市规模差不多,就业机会、提供给人可以生计的范围是有限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巨大,一直为国人所依靠的、在我们的历史发展中留存下来的农村和城镇,为什么今天大家不愿意居住其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就业机会,同时基础条件落后,没有基本的卫生设备和上下水设施,缺乏能源供给,甚至用传统的方式生火取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的政策移植,倾向于农村、小城镇才能缓解,包括基本的资源、劳动力、土地。
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最大的亮点就是深圳。但深圳发展到后期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让很多的产业落户于深圳,而是落户到了东莞这些地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这些工业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为什么当时这些产业是在深圳和广州之间发展,而没有全部依托于深圳或者广州?实际上它也带动了广州和深圳之间农村、村镇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会为中国的这种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升级创造机会。
另外,中国的城市化是有序的,不是发展大城市,就都向大城市看齐,没有这样的必要性,也缺乏可行性。或许我们更需要大城镇。通过农村、大城镇的协调稳定的发展,真正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很多问题。如果能将政策、产业、经济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那么再谈城市化、再谈新农村改造,再谈小城镇发展将更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