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医生培养亟待从看量转为重质
时间:2018-10-19 14:55:5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作兵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标题令人“沉重”:“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60万医学生,居然有50万人不愿意从事医学专业,文章的结论是,医学生之所以放弃医学专业,是因为就医环境差、医生工作量大、医生待遇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知道文章数据是否有统计来源,作者是否了解过全国医学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或者进行了大样本抽查,才得出以上结论。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笔者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社会焦虑:每年培养10万人从医太少了。其实业内看来,每年10万已然不少,在中央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医改理念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制度,亟待从看“量”转为重“质”,与时俱进,做出相应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和人民群众卫生状况的极度落后,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医疗资源几乎空白的局面,国家推出了快速培养大批医务工作者的政策,中等卫校、医学专科学校,甚至“赤脚医生”制度,应运而生,为中国医学发展、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医生队伍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不断扩招。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超过1000万。根据最新数据,有些地区的每千人医生比例,已经高达4.06,达到了国际先进的卫生水平。但是,在这支庞大的医生队伍中,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共319万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只占总数的51%;全国全科医师共20.9万人,仅占医师总数的6.6%,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当前,群众对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不但要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同时也需要更高的生存质量。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在这种形势下,调整现行医生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以健康为中心”替代以往的“以治病为中心”,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教育要改变以前重视临床医学,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的旧理念。医学生的培养,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转化,才能改变“大批医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保健、康复等领域又对人才有很大需求的困境。

  此外,临床医学的培养模式也亟须改变。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临床医生不但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而且需要很高的人文精神、职业修养。临床医生的培养,必须走精英培养模式。现在中国缺少的不是普通医生,而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医生。在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成为一个专科医生,必须历经大学本科、医学院教育、规培教育、专科培训,一般至少需要16年时间。而中国,仅仅需要医学教学(3年或者5年),简单规培后就能从事临床工作。美国每年医学毕业生大约在12000左右,而中国每年毕业生居然达到几十万。中国的医学生培养已跨越了量的积累阶段,必须重视质的培养。

  中国的医学生培养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对养生、健康有自己的系统理念。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完全可以中西结合,可以借鉴、学习西方的一些培养模式,但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照搬硬套。相信,中国在医学生培养方面,完全可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作者:陈作兵,系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