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
昆山,这座充满灵气的江南水乡城市。东距上海50公里,西邻苏州37公里,它就像镶嵌在上海与苏州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源于昆山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以及以“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构成了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
昆山,这个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开放型城市。目前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创办了350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逾200亿美元,这也使得它成为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外商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地区和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地区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昆山的城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外贸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2007年,昆山市进出口总额达534.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出口总额323.17亿美元,增长32.6%;进口总额211.18亿美元,增长1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4.3%。
截至2006年底,昆山市的城市化率已达53.21%。 2007,昆山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
江阴市
江阴市北枕长江,南近太湖,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几何中心,交通便捷,历来为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纺织行业一直是江阴市的传统支柱产业,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16家,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逾9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1.6%。目前,江阴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万人。2007年全年实施江苏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8项,其中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1项,落实江苏省攻关计划招标项目2项。新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个。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大手笔发展交通事业,形成了干支线连通、内外沟通、城乡贯通、主要干道“六横八纵”的格局。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特大跨径钢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沟通同三(黑龙江同江一海南三亚)和京沪两大国道主干线的过江“咽喉”。截至2006年底,江阴市的城市化率已达39.04%。2007年,江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4.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9.54亿元,增长17.62%;第三产业增加值422.65亿元,增长18.26%。全市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 537元,比上年增长20.88%,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3627美元。
常熟市
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常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海经济圈,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常熟不仅历史悠久,经济繁荣,而且风景优美、干净整洁,其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尤为难得的是,常熟市还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县级市。
近20年来,常熟市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已形成了以造纸、能源、建材、化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临江产业群体,吸引了国际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包括芬兰UPM,日本大金、住友、夏普,香港理文纸业,法国阿托菲纳等。此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高档轻纺、外向型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正在兴起。
随着苏嘉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常熟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显现,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各项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投资成本同周边大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其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也比较健全。截至2006年底,常熟市的城市化率已达46.36%。2007年,常熟市地区生产总值迈过9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6000元。
义乌市
在中国,有一个城市被誉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它就是义乌。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提升市场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目前,适应国内外市场形式的变化,义乌正在努力向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发展,力争成为一座国际性商贸城市。
在“兴商建市”理念的指导下,义乌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凭借小商品市场的优势和内在驱动力,实现了经济腾飞。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义乌中心城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人口仅2.6万,城市化率低于20%。截止2006年,建城区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人口近75万。
截至2006年底,义乌的城市化率已达29.88 %。2007年,义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5.1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46.1:51.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9144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7778美元。
宜兴市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已有五千年的制陶历史。集保健实用、艺术鉴赏于一体的紫砂茶具名扬四海。宜兴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的星空闪耀着许多宜兴人士的光彩。古代宜兴出过10个宰相、7个状元、380多个进士;现代有19名两院院士,全球各地分布有一万多名宜兴籍高级知识分子,堪称“教授之乡”。
宜兴也是经贸发达的工业基地。经济总量处全国经济百强县前茅。既形成机电、化工、轻纺、冶金门类的工业体系,又形成环保、陶瓷、精细化工、电线电缆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宜兴率先于全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在更快更高层次上发展。
截至2006年底,宜兴市的城市化率已达60.35 %。2007年,宜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9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19元,比上年增长15.7%,按年末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19美元。
晋江市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同时,晋江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不少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科技综合实力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2006年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向好。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石材、食品加工、轻工杂品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车辆机械、纸业、化纤、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晋江市的城市化率已达35.32%。2006年,晋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149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5.3%。
寿光市
在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有一座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2008年又入选“2008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它就是寿光市。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优质高效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寿光市已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2006年,寿光市建成了国内首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首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蔬菜网上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70亿元。今天,寿光市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到40多处,建成了全福元百货等一批大型商业网点,农村连锁店发展到303家,被商务部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首批试点县(市)之一。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寿光市坚持“工业立市”方针,工业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2006年底,寿光市的城市化率已达44.30 %。2007年,寿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9亿元,是1978年的92倍,年均增长14.6%。
即墨市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即墨自然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有“世界地质公园”——马山、风景名胜——鹤山、自然奇观——天柱山、龙山、灵山等名胜,其中,马山以石林、硅化木等地质遗迹著名,极具科研价值,又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后,即墨市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修建、完善了城区交通网络,进行了大规模城区绿化,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发展,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2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23%.
截至2006年底,即墨市的城市化率已达42.90%, 2007,即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6%,总量和增幅稳居青岛五市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9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12.9%。伴随着经济增速持续平稳,经济运行进一步由高速扩张向协调稳健转变。人均生产总值390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5441美元。
金坛市
被誉为“中华绒蟹之乡”的金坛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横贯,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境内水陆交通便捷,东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丹阳市、镇江丹徒区毗邻。改革开放以来,金坛与国内、国际的经济交往日趋密切。各种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先后获得中国首批小康县(市)、首批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等殊荣。
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科技创新在金坛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7年金坛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9.25亿元,增长60%,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0%,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五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累计达到56家;专利申请年均增长47.8%,累计新增1868件。
截至2006年底,金坛市的城市化率已达42.35%。2007年,金坛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023元。全市总体上达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
石河子市
戈壁明珠—石河子,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它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她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凭借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石河子被联合国授予了“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的美誉。
石河子有着传奇的历史。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她有着独特的文化。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的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她有着发达的经济。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石河子已形成“以大型农牧团场为依托、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石河子已成为新疆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展示兵团风貌的重要“窗口”。
虽然是一座军垦之城,石河子科技教育资源却非常丰富,它拥有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39个各类科研机构和3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百人有专业技术人员5名),科技成果年鉴定验收均在30项以上。截至2006年底,石河子的城市化率已达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