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教育、医疗、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通过政策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收入更高,受的教育更多,医疗条件更便利,居住环境更美好则是各级政府的良好心愿。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财政支出的大头在城市,保障的对象主要是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3以上,得到的财政资助却只有1/10左右。
现实中,我国的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和沉重负担,而造成这个负担的则是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说全社会煞费苦心,倾其全力,但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大的误区是,就“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跳出这个圈子。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期,许多有识之士呼吁:“现在该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城市化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城乡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之目的。
有学者指出,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通过政府调控,推动利益回归,反哺农村,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利益回归,“反哺”农村,靠市场是有限的、缓慢的,甚至是不现实的。要靠政府挥动“看得见的手”,要靠政府的力量。
在应对美国次贷引发的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需要完成双重任务:保持经济增长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本轮中央4万亿投资措施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的积极性更为高涨,这既是抵御本轮金融危机的得力举措,更是我国政府反哺农村的良好时机。
那么,政府如何发挥好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呢?笔者以为,在本轮加大投资、扩大内需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尊重科学,对症下药。切忌相互攀比,一哄而上,使城市反哺农村成为“恶补”,恐怕这既不是政府的初衷,更不是广大农民兄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