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长三角以更高质量一体化推进旅游经济繁荣发展
时间:2018-10-08 11:51:03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爱平、黄扬、任垚媞 

  国庆长假,长三角居民互访热情升温。我国长三角地区以更高质量一体化,推进旅游经济繁荣发展,迎接更多中外游客到访畅游。

  长三角持续推进旅游一体化

  1日,上海旅游集散总站共发送游客1926人次、发车59班次。出游排名前三位的线路方向分别是:海宁、无锡滨湖、溧阳天目湖。此外,总站已预售10月2日至10月7日的旅游套票13475张。游客量较往年明显增长。这是长三角游客互访热情升温的一个缩影。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旅游专业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长三角旅游合作日趋紧密,并呈现出全域旅游深化推进、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特点。

  从产业合作看,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互补性强:5A级景区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星级饭店占全国比重超过16%;在2017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榜单上,长三角地区企业占比超过半数、达到11家;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中国主题乐园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聚集众多项目的长三角已成为中国主题乐园产业最发达、最集聚的地区。

  从区域合作看,长三角各城市正推动旅游资源循环利用、联动开发、市场共享。在今年上海旅游节开幕巡游中,就有来自南京、宁波等长三角7座城市的花车参加,占参演花车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在中秋、国庆出行旺季前后,上海不仅吸引了江苏大丰、盐城与浙江嵊州等地相继前来推广旅游资源,更有第二十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在沪举行推广活动,以期吸引更多长三角访客。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李贵荣说,加快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旅游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加强整合的需要,是长三角经济提质升级和加快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长三角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化是纽带 交通促互访

  业内人士分析,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这为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旅游集散总站副站长陈琅玛分析,上海游客对浙江、江苏等地的民俗文化有极大兴趣,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深受上海游客喜欢。今年中秋假日,总站出发的各条前往江南古镇的路线最受游客欢迎。

  相应的,上海也以江南文化吸引众多长三角地区游客关注。上海旅游节期间,沪上江南古典园林桂林公园举办的“唐韵中秋”主题活动以中秋节和金秋赏桂习俗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又一重要“纽带”。今年以来,长三角红色旅游人次增幅在30%以上:在各大旅游网站上,长三角红色旅游线路颇受追捧,包括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嘉兴市南湖风景名胜区等,行程以一日游或两日游为主。

  长三角地区日益互联互通的交通系统,则更有助于区域旅游客源的高效对接。1日,连接上海青浦和江苏昆山的盈淀路通车,曾经的“断头路”打通,沪苏居民不再需要绕道而行,出行更为便利。

  完善供给深化开发 助力中外游客畅游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地区将推出更多高品质旅游精品、更便利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促进中外游客“畅游”。

  上海市旅游局局长徐未晚说,长三角三省一市——沪苏浙皖已达成共识,携手提升国际旅游影响力,塑造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三省一市将加强旅游资源、市场的联动开发和共享。

  在供给方面,长三角城市将联合加大旅游政策的研究和探索力度,设计过境免签、离境退税、跨境消费等更加便利的旅游政策,提高入境跨省市旅游的便捷度。长三角将围绕高铁旅游、江南文化、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主题,推出更多精品旅游路线。

  在保障方面,长三角还将加快实现信息咨询、交通集散、投诉受理等旅游公共服务的规范统一,加速推进旅游全领域服务标准化建设进程。

  以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长三角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中外来宾接待联动机制与重大展会、节事旅游资源调节机制。目前上海的8000多家酒店中,已有1700余家进入进口博览会接待的推荐名单,上海旅游主管部门还联系了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两地,落实共计16000间酒店客房作为住宿接待后备资源。

  业界专家指出,上海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多座城市将合力推进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国内外游客呈现一个更加美丽、幸福的长三角。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