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细化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 地方污染防治攻坚战密集打响
时间:2018-07-06 16:22: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高伟 

  为了落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已经部署启动了七项标志性重大战役和四个专项行动。《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广东、重庆、河北等地近日陆续公布了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专家建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力量和积极性,建立健全环保治理及投入机制等。

  多地部署污染防治攻坚工作

  7月4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创新,合力打击环境污染。截至6月底,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环保与公检法机关联络机构全覆盖,该省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实现了更深的拓展。

  6月16日,《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

  据了解,近日,广东、重庆、天津、河北等地方陆续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工作安排,明确阶段目标,细化落实具体举措。

  广东省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此外,还要求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突出问题,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落实中央环保督查整改工作等。

  天津市日前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天津市实施方案》,在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力度。

  此外,重庆市提出,聚焦关键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北、内蒙古、四川、湖北、青海等地近期也明确了污染防治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工作方案,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经济体系,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机遇大于挑战。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

  从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地方省市污染防治任务安排来看,大气污染防治被列为防治重点。《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部系统部署了七项标志性重大战役和四个专项行动。对此,生态环境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表示,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田为勇介绍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已经启动,将从2018年6月11日持续到2019年4月28日,对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三个重点区域开展强化督查。新一轮强化督查从去年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扩展到了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从此前的“2+26”等28个城市进一步扩展到了80个城市。“去年抽调地方及部直属单位约8000人次参加督查、巡查和特别行动工作,今年将调集3万人参与此项攻坚战。”

  近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是继“大气十条”之后,国家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而落实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布局提出的又一纲领性文件。

  邹骥表示:“中国已进入从强调‘发展速度’转变为强调‘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呼吸清洁的空气,享受良好环境带来的安全、健康和舒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这一‘行动计划’的出台,及时准确地响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亦能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攻坚战开始步入标本兼治的深水区,同时聚焦突出重点 。”邹骥认为,“行动计划”将大气污染治理从末端控制带入能源、产业、交通、用地四大重点领域的前端结构调整,从治标进入“标本兼治”。由于汾渭平原城市大气污染形势相当严峻,汾渭平原首次被纳入重点控制区域,加大治理力度。同时,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是解决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李干杰表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他强调,要提高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资金保障、科技支撑保障、机构队伍保障。

  6月17日,广东省揭阳市在向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查组汇报整改情况时表示,揭阳市目前“对一些治理周期长、治理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推进不够坚决有力”。据悉,揭阳市目前正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窘境。同时,生态环保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治理资金缺口大。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大环保整体投入力度,健全社会资本投入的市场化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

  “健全经济政策体系,全面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全面打响多项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需要冲锋的号角,更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管理、政策等保障体系,发挥实效。

  骆建华表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举足轻重,“当前,包含价格、财税、投入、融资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多项政策已经或即将到位,令人振奋”。

  业内专家认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特征明显,大到一个区域的整体污染,小到一家企业的无组织排放,不同尺度的污染问题对应到由哪一级政府负责应该进一步明确,从而形成高效的响应机制。此外,还要扭转地方政府的观念,以发展经济的智慧去治理环境。

  “在政府定价的水、电领域,通过将环境成本打入价格,促进治污成本内部化,落实使用者付费原则,这些措施正在落实。”骆建华建议,价格补贴是正向激励,税收优惠是反向激励。今年开征的环境税会提供一些操作空间,比如对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可以考虑对达标企业在环境税征收方面予以折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