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普遍减少、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干旱化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愈演愈烈的土地荒漠化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二者往往结伴而至、如影随形。土地荒漠化、干旱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北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探讨土地荒漠化、干旱化的内在关系对减少干旱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干旱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现状
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干旱占40%左右。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干旱及半干旱区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目前干旱化、荒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从卫星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我国森林植被覆盖情况,除东北和东南几个省份有森林覆盖除外,大部分地区已被荒漠化所覆盖,荒漠化程度。
另人震惊。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荒漠化地区普遍存在干旱化倾向。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荒漠化将以更快的速度扩展。
2 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耕地的紧缺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们为了生存和谋求发展,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过度砍伐森林、盲目毁林垦荒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以及内陆所有沙漠的形成,就是人类活动破坏的结果。建国以来,毁林开荒等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愈演愈烈。在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的政策造成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森林面积剧减、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砍伐森林,给林业资源带来破坏性的压力,过度放牧、乱挖中药材、不合理开矿等滥用资源行为也日益剧烈。森林、草原植被严重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快速发展。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土地中各种具体成因所占的比例是:过度农垦占23•3%,过度放牧占29•4%,过度樵柴占32•4%,水资源利用不当占8•6%,建设破坏植被占0•8%,风力使沙丘扩展占5•5%,其中人为因素占94•5%。这表明沙漠化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和森林、草地等植被日益衰减,全国土地荒漠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世纪50~60年代,年平均1560km2; 70~80年代,年平均2100km2; 90年代以来,每年达到2460~2700km2。到20世纪末荒漠化土地已经占了全部国土总面积的27•3%。
3 土地荒漠化是导致干旱少雨主要原因
(1)我国干旱区域分布按照干旱程度从小到大整体上呈东南—西北走向,与降水量分布保持一致。一个地区干旱与否决定于多年平均降水量。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降水量相差悬殊,干旱程度也差异很大。北方的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除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其它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而南方年均降水量达850~1800mm,少数地区达2000mm以上,理论研究土地荒漠化是导致北方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较轻,北方干旱程度较重。
(2)我国森林区域分布面积从大到小整体上呈东南—西北走向,这与我国干旱区域分布基本呈对应关系。我国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大基本区。大致从大兴安岭经黄土高原东南边缘到横断山脉,迄于藏南,此线以东为森林区域;从内蒙古中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西部,此线以西为荒漠区域;二者之间为草原和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区域。
(3)具有相同地理纬度和大气环流的不同区域,地面植被尤其是森林覆盖率的高低是决定降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年降水等值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但是从我国年降水等值线图上不难看出有两处较大的异常区。一是从兰州以西,在青海湖与河西走廊之间, 350mm线向西北孤军深入五六百公里,而其两侧的柴达木沙漠和阿拉善沙漠,降水量则骤减至50mm以下。再就是新疆中北部,乌鲁木齐以西及其东部, 350mm线东西向延展千余km,宽度大都不足百km,其两侧同样是沙漠极端干旱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区域与周围区域降水量相差悬殊呢?从我国森林地带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处分别是祁连山和天山,祁连山、天山及北疆的阿尔泰山,都是高山森林分布区。正是地面森林的存在,使这几处成为沙漠干旱区中的降水特区。
还有,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和印度沙漠都在北纬15~30度之间,而与这一沙漠带同纬度的中国的华南和江南地区却是湿润多雨。北纬40度及其以上地区,欧洲和北美湿润多雨,中国北方和中亚却十分干旱。上述两组地区纬度相同,尤其是盛行西风带上,同样的大气环流,导致降水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因于地面植被。
(4)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主要原因。我国北方近几十年来持续干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非自然气候周期变化所致。据考古和环境地理学研究成果,在4000年至7000年前,我国北方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一半,降水量则为目前的二至三倍。在全新世中期,即前8000年至3000年之间,气候曾经相当温暖湿润。中国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代,被认为是这个时期中距今4000多年前湿润多雨、河流泛滥、湖泊溢流的口头记录。那时北半球温带地区的落叶阔叶林极其发育,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亚洲象、犀牛和马来貘。目前发现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位置甚至到河北阳原,那里是毗邻山西大同的山区,纬度比北京市区还要高一些。这些都证明,全新世中期我国东部亚热带的北界曾至海河流域。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区,也因为那时它的水热和植被条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全新世中期时撒哈拉沙漠、印度的塔尔沙漠、中东地区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以及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某些区域里都有人类活动,一些区域人类聚落遗址还很密集,农业耕作和灌溉工程都很发达。那时的人们显然不会生活在沙漠之中,是人类的活动使这些原本适宜生存的地区最终成为沙漠。西汉时期曾显赫一时的“楼兰古国”神秘般的消失,唐代玄奘取经回国时所经过的尼雅是“泽地热湿,芦草荒茂”,而现在楼兰遗址和尼雅遗址都已经深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以上事实说明,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脆弱,只要地面植被一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即陷于紊乱,土地荒漠化便迅速发展,于是降水很难光顾,干旱就接踵而至。荒漠化造就了气候的干旱,干旱又加速了荒漠化的进展而使得气候更加干旱。
4 刍议
土地荒漠化导致生存环境恶劣,丧失生存条件,应引起高度重视。遏止土地荒漠化,坚定不移地进行生态建设,竭尽所能的恢复森林植被,建设良性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使关心、爱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2)认真保护现有各种森林植被,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态植被。杜绝各种急功近利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防止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3)加大生态建设及投资力度,严格建设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建设管理机制和科学运营机制。
(4)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草原植被的违法犯罪行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预防监督,对肆意破坏植被、滥开滥采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对事态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