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逆城镇化”乡村嬗变观察
时间:2018-06-20 09:02:23  来源:《瞭望》  作者:孙志平 孙清清 

  人才、技术、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省份乡村生产要素较长时期内呈现单向流出的态势。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加速回流,并呈现出城市流入农业农村的“逆城镇化”态势。

  以河南为例,截至2017年,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带动就业累计接近600万人。伴随新技术、新农民进入农业农村,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人才回流的机遇,工商资本下乡冲劲十足。但是,采访中,相关专家提醒,要警惕工商资本下乡中“热投资,冷农民”倾向;建议依靠市场手段调节资本流动,政府既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也不宜用政策鼓励吸引投资,要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三化”村出现“逆城镇化”

  屯庄村,曾是河南省农业大县杞县一个典型“三化”村,青壮年外出闯荡,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近年来,屯庄村陆续开办了8家企业,不但近一半的青壮年陆续回村,还吸引了600多名外地打工者,村子旧貌换新颜。

  2011年起,屯庄村在外闯荡的“能人”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相继开办玫瑰特色种植、食品加工、农村电商等5家企业,又引来外地工商资本到村投资3家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屯庄村的8家企业吸引就业近1000人。

  吴国庆,湖南省岳阳市人,是屯庄村文军食品厂的负责人。“2014年,我们企业带着设备、人员、技术、资金,从郑州到屯庄村投资建厂,现在已投资1500万元,来这建厂是因为当地劳动力富余,招工容易,用工成本也较低。”吴国庆说。

  企业来了,人气足了,屯庄村变得生机勃勃。村里泥泞的土路变身整洁的水泥路,路边装上了路灯。企业提供赞助,村里群众办起了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成为风尚。

  屯庄村是我国中部省份人才、资本、技术从单向流出变为双向流动的缩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刘培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种逆城镇化更多体现了国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视,随着农民工、大学生、工商企业等到农村创业发展,直接带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外需萎缩、一些沿海中小企业倒闭,促使一些有技术、有资本的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2015年,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吸引农民工和一些城市资本加速流入农村。

  “绿领”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新技术、新农民融入农业农村,一个有别于城市白领、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工商企业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他们有技术、有知识、有资金,致力于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自称与现代农业打交道的“绿领”。

  在今年河南小麦“一喷三防”中,从事无人机植保服务的“飞客”身影遍及中原麦区,现代农业服务尽显“科技范”,科技高效植保正成为新的“双创”风口。

  “90后”王超运是河南省宁陵县人,高中毕业干过物流、做过销售,去年他花11万元购买了2台无人机,从事无人机植保。在他看来,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便捷,是未来重要的创业方向。

  河南省八佰家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建民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017年以来,通过该合作社共销售无人机130架,其中近100架销售给了像王超运这样的创业青年。今年,周建民通过公开招标接到20多万亩小麦春季植保订单,而这些订单10天内全部由从事无人机植保的青年创业者完成。

  除了现代农业服务,随着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田园综合体、乡村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正成为农业领域创业的新趋势。

  “80后”大学生马海瑞2011年回到河南省平舆县创业,流转114亩耕地搞蔬菜生产和林木苗种植,目前流转土地已达到1800多亩,集特色养殖、休闲采摘、餐饮、骑马游乐等为一体。

  2017年4月,马海瑞开始在平舆县李屯镇建马场,现有骑乘马11匹。“节假日是马场生意最好的时期,返乡务工青年拖家带口来骑马成了一景,高峰期一天接待180人,一天收入5400元。”马海瑞说。

  近年来,新技术、“绿领”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直接推动农村电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发展。农业多种功能正被深入开发,不仅延长和提高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警惕“热了投资,冷了农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6911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农业农村正成为投资热土。

  长期以来,资本要素单向地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资金短缺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但应警惕“热了投资,冷了农民”倾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名义,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些地方,一些工商资本规模化流转耕地后,存在单方面“毁约退地”情况,损害了农民利益。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贺雪峰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工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容易在土地上进行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尝试,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偏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甚至是发展观光农业,搞房地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忠认为,政府不能单方面看到资本下乡增加了部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其实在资本下乡中,有的项目与农民形成竞争关系,可能形成资本排挤农民的现象,不一定能增加农民收入,要警惕“热投资,冷农民”的倾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让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确保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乡镇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唐忠认为,资本是逐利的,农业属利润微薄、风险大的产业,工商资本下乡不等于资本进入农业,即使进入农业,更多的是进入农业中利润相对高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如资本下乡最愿意做的事情是买地,再转做非农使用,某种程度上“管住土地”就管住了工商资本;这就要求政府严格落实现有土地政策,做好土地规划,确保资本下乡不走偏,农民利益不受损。

  贺雪峰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利润,就会有资本进入,不用政策鼓励。当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容易出现资本的同质化竞争,一旦政策收紧,资本经营容易出现问题,反而会破坏产业生态,造成毁约退地、资本“跑路”现象发生,损害农民利益。他建议依靠市场手段调节资本流动,政府不能盲目以行政手段干涉,但应提前应对规避风险。

  刘培峰认为,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面临融资难问题,建议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担保融资。在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规划方面,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权,而在承接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中,乡镇是关键承接地,建议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自主权,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一些小型的返乡创业产业园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