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十五届蓝筹地产年会在北京举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冯俊应邀出席并聚焦经济领域热点发表了主旨演讲。
黄益平表示,中国经济金融新格局正在形成,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系统性的风险上升。蔡继明指出,我国城市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城市人口集聚不可抗拒。而冯俊则表示,住房发展总体还是处于供应不足的状况。
预防系统性风险
黄益平说,过去通过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实现了资金由居民不断地补贴企业的机制,导致的直接结果:一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出口、投资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同时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地下降。过去不对称的市场化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夸大了成本优势,放大了经济奇迹,所以将迎来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奇迹不能延续。
新时代,中国经济即将从过去的经济奇迹走向常态化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有四个方面的改变可能会出现:一是增长速度不断地会持续放缓;二是收入分配可能会改善;三是产业升级会显著地加速,会有一些新经济的出现;四是经济结构会变得更加平衡。我们已经看到了,消费已经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客观来说,这四个方面都已经出现,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大反转。
现在看到GDP的增长速度在不断下降。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是周期性的变化,有的是趋势性的变化。黄益平认为要注重新旧产业之间的博弈。简单来说,因为过去低成本优势很突出,帮助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制造业,但是在过去十年成本高速上升,由于过去的扭曲政策在慢慢地退出,劳动力市场变得短缺,户口、市场慢慢改革,金融、能源、土地,所有的要素市场都在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成本上升会远远快于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上升速度。成本上升的直接结果,要求产业升级换代必须加速。到目前为止还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生产效率没有提高。边际资本产出率一直在上升,而资本产出回报率在下降,效率在下降,经济当中的投资回报在持续地下降,意味着想再要通过支持投资来保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国际清算银行在几年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叫“风险性三角”,说的是三个事情同时发生:一是政策空间收缩,二是生产率下降,三是杠杆率上升。这样一个格局对金融意味系统性风险在不断地上升,这是今天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挑战。这样的风险点的释放恰恰是支持下一轮金融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很重要的条件。
住房发展总体上供应不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不是太快了,而是不够快。不是太高了,而是不够高。2017年我国的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8%,但是我们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要低14个百分点,所以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2.2亿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他们是被城镇化的,并没有真正转变成城市居民。城市化任重而道远,不是已经完成了,不是城市已容纳不了农民了,而是现行的有关政策在阻碍城市化进程,这就是逆市场化的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配置。
这些年,有人说农民不愿意进城,农民为什么不愿意进城?是因为政策似乎并不欢迎农村进城:你可以进城但不要落户,你可以迁徙但不要定居。中国的城市化应该加速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来看,人口在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聚,这是不可抗拒的普遍的规律。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冯俊认为,现在主流的思想认为中国的房子多了,供需平衡了,甚至供大于求了。我们在谈供需关系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短期的市场平衡作为长期的市场平衡了。
冯俊说,讲市场需求平衡的时候,它并不代表人民生活的需要被满足了,需要跟需求是不同的,需求和满足跟支付能力有关系,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以人有地方住来衡量中国的房子够了,中国从几千年前就可以不发展住房了,住房发展已经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这个结论很荒谬,所以总体上我们还是处于供应不足,局部过剩或者相对过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