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为城市道路改名也得讲文化传统
时间:2018-05-31 09:23: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然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不少城市道路名的稳定性,这些年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市民找不到路,或对新路名有很大的“距离感”,这些都很常见。

  安徽宣城主城区四条道路拟以文房四宝命名,其中三条是早已建成通车的主干道。宣城市民政局近日发布的一则公示引起较大争议。有市民认为将两条以古城门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改名,会淡化宣城的历史记忆。也有市民认为改名应该提早征求市民意见。宣城市民政局回应,此次道路命名(更名)是为了扩大宣城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的知名度,相关部门正在收集市民意见。(《新安晚报》5月29日)

  宣城市地名办拟以“文房四宝”为主题命名(更名)四条城市道路。其中,尚在规划阶段的芜宣机场连接线拟命名为宣笔大道,宝城路拟更名为墨香大道,薰化路拟更名为宣纸大道,响山路拟更名为宣砚大道。宣城有“文房四宝之城”之称,将“文房四宝”融入城市的路名中,倒也算不上太突兀,从中也可窥见当地在推介城市形象上的努力。

  的确,城市推介,没有固定程式,允许合理创新。但是,修改包括路名在内的地名,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市民情感。以“文房四宝”为城市几条主要街道命名,固然能将相关元素融入城市之中,有利于城市形象推广,但此前路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延续性,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了?正如有市民所指出的,“宝城和薰化都是宣城古城门的名字,这样一改,历史记忆都没有了”。在这方面,推广城市形象的迫切感,理应与城市文化的稳定保持恰当平衡。

  值得玩味的一点是,为城市改名也好,为街道改名也罢,很多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这往往都是诉诸于外部对城市的认同。但对于本地市民而言,更看重的是城市自然而然形成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延续。对此,不应该厚此薄彼。事实上,城市形象的刷新和建构,就应该以市民认同为基础,而不能过于“跳跃”,与市民习惯割裂。一些城市改名失败,恰恰因为未满足内部认同。

  其实,既然“文房四宝”突显的是城市的强文化标签,那么,在推介上就应该符合文化规律。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注重文化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忆连接,切忌生造、攀附。说得通俗点,改路名也应该是一件有文化的事,不能想当然。

  抛开文化的延续和城市形象营销来讲,稳定性一直是城市道路名的内在要求。然而,有当地市民指出,宣城市区的薰化路和响山路多年前分别叫宣泾路、宣港路,更名多年之后,现在再次改名可能又要换路牌、门牌等各种与路名相关的信息,也会很麻烦,且“现在很多人说这两条路,还是说宣泾路、宣港路。这个名字还没适应,又要改名字了”。之前改的名,还未被市民接受、适应,有此前车之鉴,是否应该多一点慎重?即便要将相关元素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是不是可以命名那些新建的道路?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不少城市道路名的稳定性,这些年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市民找不到路,或对新路名有很大的“距离感”,这些都很常见。在此情境下,城市对路名的更改,就更应该稳妥起见,多一点“保守”,少一点“折腾”。而乐于改名的背后,实质上还是蕴含着一种走捷径的心态。以为给城市改个名,就可以让城市形象变得“高大上”,或者认为给道路改个名,就能够借机把城市名声推销出去。事实并非如此,改名顶多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像“文房四宝”,真正把相关产业发展好了,何愁没人知晓?

  城市道路名易变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说明相关决策程序需要更加审慎。像这次宣城的例子,虽说之前有相关专家的把关,事后也向市民公示征求意见,但改名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如何评价它的必要性以及效果,如果“失败”,谁来负责,这些问题不容忽略。另外,当前都在强调城市发展要“一张蓝图干到底”,那么,城市路名是否也应该纳入城市的“蓝图”之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