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28 09:46:00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魏英杰
携程又不消停了。最近,有网友质疑携程利用大数据手段“杀熟”,针对不同的手机、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导致出现“酒店同房不同价”等问题。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酒店房间,不同的人搜索出来的价格可能不一样。
这种说法真的让人吓一跳。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携程上订酒店,只会针对不同酒店的价格进行比较,而不会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比较,除非是几个人一起订同样的房间,才可能发现价格差异。每个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样的房型,有的人可能认为400元的价格过高,而有的人可能很容易就接受了。所以,如果携程暗中采取这种差别化策略,确实可能于无形中牟取更多经济利益。
针对网友质疑,携程回应称,网友看到的价差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应商等原因导致的不同。这些解释倒也不是没道理。不同日期价格当然可能不一样,这个不用多说。有没有含早餐,价格也不一样,这个网友恐怕也不会不懂。还有供应商不一样,价格确实也会存在差异。但是,网友显然指的是在同一时段针对同一房型的报价,而携程则以正常可能导致价差的因素,回避了核心问题。
且不说携程利用大数据杀熟有没有“实锤”,关键在于,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这种区别化策略的确很容易实现。每个用户的订房、消费记录都存于携程,携程很容易判断该用户的消费能力,而且消费记录越多,分析结果就越准确,所以,无论网友质疑的真实性如何,这种“杀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用户有没有办法防范携程这么做?相形之下,拥有大数据便利和平台优势的携程是强势一方,用户哪怕真的被“杀熟”也很难取证。但携程这么做是有高度道德风险的,一旦被用户发现确有其事,用户很可能毫不犹豫地“取关”,弃用携程。毕竟,采取这种伎俩欺骗用户,是让人难以容忍的行为。
实际上,携程作为平台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不仅订酒店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而且平台服务内容越来越复杂,用户体验越来越差。我就不止一次碰到,在携程预定酒店,结果价格比酒店高的情形。在携程上预定酒店,往往还需要全款保证金,而实际上保证金并不是给酒店,而是进入携程账户,用户到酒店还要另外支付保证金。携程利用这个时间差,估计沉淀了不少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可以做不少事情,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所以,这里并不想指责携程是否真的利用大数据杀熟,而是这件事情提醒了消费者,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同时,这也提醒携程加强自我反思,是否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类似漏洞,是否存在产品过于复杂导致用户不买账的情况。当一个平台的用户粘性越来越差,哪怕再忠实的用户也可能转身离开。作为使用携程15年以上的用户,我现在都有这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