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时间:2011-05-27 14:39:24  来源:光明网  作者:吴一平 陈素云 

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涵盖了城镇、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和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带动工业发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让众多的农民“安居乐业”。基于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

安居与乐业紧密相关,二者不可或缺。因此,城镇化亦要与产业集聚同步进行。探析中国村、镇的历史渊源,村落的形成是基于亲属的联系和安全的需要,一个村落通常有一个或几个同宗同姓的家族。而镇是贸易发展的结果。通过产业集聚,提升农民收入,才能保证城镇的繁荣。农村社区的建设亦是同理,单纯的社区建设只是安居,如果农民不能乐业,仍然只能外出务工,则新建的社区只能成为新的空心社区,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现象将依然存在。从调研情况看,在有产业集聚支撑的地区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有成效。例如辉县市孟庄专业园的291家企业,使孟庄镇90%的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洛阳市麻屯镇新艺花城小区的建设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内的223家企业,产业工人占住户的70%。

乡镇的产业发展不同于都市,都市的优点是经营上的便利,信息的充足,而乡镇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原料和人工成本。因此,乡镇产业的发展应依托于当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链条,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增值的收益。相较于外出务工,农民愿意接受稍低的工资而留居乡里,前提是农户可以不必放弃他们的农业,产业地点在乡村附近。基于此,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集聚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承接污染型企业,否则就与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要求相悖。乡镇的产业可以有几个规模较大的公司带动,以奠定当地的产业基础,更多的则应是合作社性质,此种性质的工业所有权属于参加的农民,产业所得的收益能最广的分配给农民。例如郏县冢头镇陈寨的龙湖湾园林公司,由个人投资,以250千克小麦/亩的租金从农民手中取得土地,农民作为产业工人的工资400元/亩。而同村的惠民苗木种植合作社采用农户以土地入股,按比例分红的模式,农户保底收入为年土地租金300千克小麦/亩和600元/ 亩年终分红。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

新型城镇化调研中提及最多的是土地问题。一个统一的认识是,新型城镇化通过整合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社区)可以节约用地。调研结果显示,3层以内的新区可节地40%,5层的新区可节地70%。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农村宅基地占地过多,在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长久不变制度以后,很多农户私自将耕地做宅基地,一些村落甚至出现了无地可耕的局面。但新村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土地如何使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焦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节约的用地是否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转为城市用地,以及通过“增减挂钩用地指标交易有形市场”有偿调剂使用。本文认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但长期看来,这种方式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民利益的受损。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招、拍、挂方式的社区多临近市区,开发商在安置农户后,节余的用地用做商品房开发,农民享受的利益是不必出资或少出资即可迁入新居,开发商的利益来自于商品房销售。这种模式可以较快地推进新区建设,但农民只获得土地收益的极小部分。实施“增减挂钩用地指标交易有形市场”的模式也必须有严格地限制,否则极易造成土地管理失控,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大中城市使用则更不可行,将造成泛城市化和农地的进一步减少。另外,新区建设尽管有建设指标,但原来也多为耕地,节约的土地则是旧宅基地,宅基地的复耕效果有待商榷。本文认为,城镇、中心村(社区)的选址应尽可能为原镇区,或者几个自然村中经济基础较好、行政组织较完备的村落,在原址上拆一部分旧居建新居,分批进行,可能此做法进展较慢,但能够真正节约土地。节约的建设用地留在县域内作为产业发展用地,这有利于解决农民就地就业问题,并能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

对于耕地的流转,本文的看法如下:土地规模经营固然可以增加土地效益,但可能无法保障粮食生产。规模经营者为取得更高的利润,必然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作物。粮食作物再高产,也无法比拟经济作物的收益。因此,可对外出务工者的土地进行适度流转,支撑部分龙头企业,引领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就业者的土地不建议流转,可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减轻农民的耕作压力,鼓励农户种植粮食作物。以新乡市为例,该地农业社会化体系比较完善,粮食生产机械化率64%,小麦90%以上,完全可以在农民不离开土地的基础上解放劳动力。

新型城镇化与资金瓶颈

调研资料显示,6000人的新村基建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约1000万元。资金来源于市县乡三级补贴、各类专项资金整合和金融机构贷款。尽管各地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了较大投入,但仍存在很大资金缺口。以平顶山市为例,2010年筹措1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其中市级投入6000万元。按照平顶山市的规划,计划建成540个中心村,每年完成54个中心村建设,年需投入5.4亿,资金缺口为4.4亿。各地政府希望实现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的一个很大原因也是资金短缺。本文对资金问题的考虑如下:首先,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规划上不易过快。从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也应该是一个较长期的规划。长期的规划也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其次,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拐点。城市建设拉动内需的动能减弱。财政应倾斜于农村建设,发展小城镇,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再次,政府各部门的资金可适当整合,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例如,危房改造资金、沼气建设资金等。第四,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农户搬迁

网络热议的“农户被上楼”凸显了城镇化的农户搬迁问题。如前所述,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让农户安居乐业,农户有意见何来安居?这警示了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农户的意愿。根据对农户的调查,农户不愿搬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农户原住房建成年限较短,居住面积较大;二是部分农户较为贫困,无力承受新居房价;三是不愿负担新区的物业管理费用;四是部分农户子女均移居城市,老人不愿搬出故居。对于第一种情形和第四种情形,通过循序渐进的建设即可解决。事实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不必都采用整村搬迁的形式。整合的模式,可能更适宜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类情形必须认真对待,尤其是贫困山区搬迁,尽管各地对贫困山区搬迁都给予了相应的补助,但每户几万元的住房费用对他们而言仍是天文数字。一些老弱农民在山区尚能依靠农地收入度日,搬迁后则可能无以为生。所以贫困山区的搬迁一定要慎重。对于不适合居住的山区,必须搬迁的村落,政府一方面应提高补助额度,一方面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考虑建设农村廉租房。以栾川县白土乡椴树村为例,该村扶贫搬迁的政策是五保户全补、困难户补助2.5万~3万元,普通农户补助1.5万,条件好的农户不补助。原村的耕地、林地仍归属农户,采用承包的方式种植核桃树。结合当地资源发展养殖业、商贸业等为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对于第三种情况,可通过将节约的用地用于产业发展所取得的集体收入进行解决。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传承

乡村和城市是社会的两个元素,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我国乡村面积辽阔,更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如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区与城市的社区相同,则中国到处可见的是同类建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将遗失。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有了太多的遗憾,农村的建设不要再重蹈覆辙。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建筑的设计要保留当地的建筑风格,保留当地的文化,建筑不止是房屋,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