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际一流湾区 “科创”和“生态”广东要有重大突破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围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着力推动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4月24日下午召开的广东省政府党组会议
随着出台时间的日益临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愈发令人引颈期待。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背景下,《纲要》的出台对于站在第二次改革开放的广东而言,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对于这份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无论是出台时间还是出台的具体内容,都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过去的一年,可谓是“粤港澳大湾区元年”。事实上,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规划,官方已在不同场合、不同途径,释放了不少重要信号。
大湾区建设重点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南都记者综合分析这些公开 信息后发现,粤港澳三方政府,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成目标,已有共识,并对未来的建设实施工作,表明了方向和重点。
如今年4月24日下午召开的广东省政府党组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围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认真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着力推动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重点,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且要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终极目标则是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只是一份行动性纲领。而一些有利于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货物往来、资金往来的机制政策举措,正在密集磋商。而且会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而有关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也在加快编制中。
另有迹象表明,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市场,广东省政府正努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以求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突破。
也就是说,《纲要》出台后,会有各种利好性政策,不断向外界发布。
协调落实机制 香港将成立大湾区发展办公室
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将如何进一步理顺或提升粤港澳区域合作关系?比如粤港合作联席会议这样的协调机构,以后会不会有升级版?
去年5月3日,在广州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汇报会上,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部部长王福强在汇报中提出了从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议。
南都记者去年专访王福强时,据其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会建立起具体的沟通协调机制。除了建议在中央层面成立一个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重大问题,省市层面,也要建立固定联系机制,三地行政首脑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去年6月底,在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马兴瑞在访谈中提及:“两地体制机制不同,必须切实强化政府间的合作机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强化统筹协调,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推动各领域合作事项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强化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两个“强化”,表明了大湾区协调落实机制的重要性。
去年10月13日,据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表示,特区政府会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积极跟进和落实相关工作。今年5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发表网志也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出台后,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将尽快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
据聂德权介绍,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专责协调相关中央部委及广东省和澳门政府、香港政府相关政策局和部门,并会主动联系商会、专业团体和持份者,统筹落实《规划》工作。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上也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战略,要着力推动建立一个及时解决建设发展过程中矛盾困难的决策机制和工作层面的协调落实机制。
突破机制障碍 广东已成立机制创新专项小组
据悉,今年1月以来,马兴瑞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深入调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课题工作。省政府领导分别率省有关部门到珠三角9市开展实地调研,先后召开60余场部门、专家座谈会,与9个港澳机构衔接,赴18个国家部委汇报。
目前,已形成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调研报告》稿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行动方案》稿,全面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一批需要先行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据南都记者了解,今年2月,广东已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机制创新专项小组”。据悉,这个专项小组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亲自挂帅,负责围绕构建粵港澳大湾区一体联动机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建立合作机制,推动粵港澳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贸易通关、营商和生活环境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发展。
粤港澳合作 将走进“全面合作”新时代
去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根据《框架协议》,合作重点主要是7个方面,即推进基 础 设 施 互 联 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互利合作。
粤港澳的合作关系,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从此前的“深化”走向了“全面推进”,三地提升合作发展水平,也因为建设大湾区再一次迎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后不久,即去年11月18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次会议在香港召开。今年1月10日下午,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
这两次联席会议,粤港、粤澳双方均强调要在共同配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在加快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抓好重点合作平台的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合作等六个方面加强合作。
这两次联席会议,透露的信息不少。如粤澳联席会上强调,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开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课题调研,形成一批先导合作项目,加快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粤港澳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123”现状。这个“123”,是指“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如果要打造一体化的市场,推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让各种生产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确实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突破。
而这些突破口的实体性支撑,首先体现在重点合作平台的建设上。为此,联席会议指出:重点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的粤港科技创新平台,深入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广东自贸试验区对香港在商贸、金融、航运、法律、科技等领域开放,深入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加快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规划和起步区、横琴“大桥经济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珠海横琴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粤澳合作重点平台建设。
在社会民生领域,同样需要突破。如养老保障、职业资格互认、文化交流、环保等,目前三地因政策不同,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携手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合作都将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全面深化两地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
互联互通 提高通关效率等政策在研究中
去年4月29日,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广东构建珠三角1小时交通圈。其中“环+放射线”的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建设是推进的重点,将基本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纵贯南北、沟通东西两岸的城际铁路主骨架网络。
这个规划,其实已明确了未来大湾区“9+2”城市群之间的往来,将以广州核心画个圆,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所以我们看到,为了“科学规划和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更好地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联通”,5月12日,省长马兴瑞就奔赴广州、珠海、中山三市,先后实地察看了港珠澳大桥珠海侧桥隧工程、中山翠亨新区深中通道登陆点、广州南沙深茂铁路穿珠江口隧道和东涌镇沙公堡村虎门二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场,调研交通建设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时空上真正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首要的一关。因此,马兴瑞在讲话中强调:着力破解广东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要通过采用“并联审批”、“并行处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用海、用地、投资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在这次调研中,马兴瑞不仅仅强调了硬件上的互联互通,还强调了软件上的互联互通。马兴瑞指示,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优化查验流程,提高通关效率,促进粤港澳三地要素资源更加便捷流动。像港珠澳大桥,在他看来,不仅仅是道路通车,还要出台政策,方便汽车的来往、人员之间的来往。据他透露,广东正在研究相关的政策,比如通关的政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政策。
一年来,大湾区各城市不断传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消息。像广州,去年12月28日,创下了一天同时开通四条地铁新线路的记录。今年2月初公示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2035年)》,更是提出要把南沙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强化南沙大湾区交通中心功能。今年5月初,深圳高快速路网优化及地下快速路布局规划获原则通过。
可以说,当下湾区各大城市,都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城市高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增强城市间的联通能力及对外辐射能力。所以,建立快速交通系统,将成为未来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科技创新 大湾区科创行动计划编制中
今年4月9日,省长马兴瑞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时表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最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志在打造“中国硅谷”。去年下半年,广东先行一步,制定了《广深科技(8.540, -0.07, -0.81%)创新走廊规划》。《规划》明确了穗莞深的科技创新产业定位,提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据广东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透露,广东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则会加快建设,因为要把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除加快建设广深科创走廊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有消息。据省科技厅公开 信息显示,今年4月12-13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编制要求,省科技厅王瑞军厅长等一行赴香港对相关机构开展调研,了解制约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听取相关建议。
据悉,王瑞军一行还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卓永兴等进行座谈,双方基本同意《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编制内容,共同向科技部争取尽早联合发布率先实施。支持在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优先领域协同联动,共同建设粤港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香港深圳联合建设河套地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便利吸引高端人才;选取优先领域实施联合资助研究等方面,双方都达成一致意见。
《纲要》进行时 广东将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工作
今年3月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会上,马兴瑞向来自120多家媒体近300名记者表示:“我们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据马兴瑞介绍,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
●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手港澳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高铁和高速公路网,构筑完善大湾区快速交通系统。
●是大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充分发挥和整合三个独立关税区的不同优势,促进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
●是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力量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是携手港澳共同“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抓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
●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搞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
一些机制政策举措在密集磋商中
今年3月9日下午,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于人民大会堂北 大厅开启。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访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就透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基本完成,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快推进。
何立峰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利于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货物往来、资金往来的机制政策举措,正在密集磋商,成熟一项,将推出一项。
此外,粤港澳三地联手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协同推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协同打造重大基础平台方面,都有新动作、新进展,有的已有早期收获。
何立峰表示,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要在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对发展建设过程中,重要平台载体的规划设计要全覆盖。对已经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各方面有共识的,条件也具备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要力推尽快落地动建,并且不断有阶段性成效。
广东正在做落实规划的路线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马兴瑞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抓好规划落地实施:
●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协调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机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推进大湾区建设。
●要加快制定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的系统路线图和施工图,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逐项抓好工作落实。
●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