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07 10:08:53
来源:东方网 作者:董宏达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北大校长林建华发表主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讲话。在讲话中,林建华将“鸿鹄”的“鹄”念成“hao”,这引起了广泛关注。次日,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致歉信。(5月6日《北京青年报》)
北大建校纪念大会,校长的讲话是重头戏。按理说,在这万众瞩目的场面演讲,不应该出现失误。然而,林建华校长将“鸿鹄”的“鹄”念成“hao”,在一般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不奇怪。林建华知错后,立即在北大未名BBS上诚恳地道歉,把一个真实的“我”展示给师生和社会公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身教,客观上具有正确引导育人方向的作用。
念错“鸿鹄”的成因值得思考。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以博学多才而著称。林建华校长念错“鸿鹄”,似乎是例外。这个例外,不是他本人不学无术,而是事出有因。林建华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几年都没有课本,学习的重点就是背语录和老三篇。他认为,77年恢复高考能考上北大,也是幸运地遇上了“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这看似是为念错“鸿鹄”找借口,实则是对“文革”教育事业遭到破坏的一种反思。其实,类似情况不止林建华,因“文革”而荒废学业几乎害了一代人,这个教训更值得思考。
坦诚的道歉传递一种治学信心。林建华校长为念错“鸿鹄”道歉,承认“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并不是为了顾自己的脸面,相反,以此把真实的自我坦露给师生和社会公众。更重要的是,林建华校长在承诺“我是会努力的”的同时,还坦诚表示“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显然,这是发自内心的没有遮掩的表白,自身努力也要遵循“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的规律,但不影响传播育人思想,他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林建华校长治学上也是严谨的。
建校纪念大会重在张扬大学精神。人们想从北大校长的讲话中,窥探一所大学的气质、理想与情怀,也就是所谓的大学精神。因而,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大学校长说了什么,包括念错了“鸿鹄”,更应该关注其讲话背后所表达的大学价值指引。林建华校长表示,“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以此来衡量念错“鸿鹄”,尽管客观上让林建华校长出了“丑”,他本人也感到失望和内疚。但林建华校长更希望的是,不能因为关注念错了“鸿鹄”而忽视了他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我觉得,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