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02 14:29:42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立美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日前都在各自官网上公布了今年预算。清华大学仍是全国唯一一所预算超200亿元的高校,而且领先排名第二的高校100多亿元。记者发现,对很多“富裕”的高校来说,其收入中来自拨款的已是小部分,大部分则来自“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5月1日《北京青年报》)
一所高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因为不管是建设硬件设施,购买科研仪器,还是招聘优秀的教师、招收优秀的学生,都需要资金。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收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一旦政府财政拨款增长幅度跟不上,高校要维持收入不降低,不是上涨学费,就是借债,结果不是加重学生求学的经济负担,造成上不起学的问题,就是高校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一些“富裕”的高校的“事业收入”超过了“财政拨款”,甚至“财政拨款”只占高校收入的一小部分,这种状况无疑打破了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这意味着高校即便遇到“财政拨款”减少,也不会对高校的正常运转、科研工作产生太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高校“事业收入”超过“财政拨款”是一个可喜的讯息,更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但是,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事业收入”超过“财政拨款”的情况,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状况背后其实仍然存在隐忧,不宜过于乐观。
根据高校预算的统计方法,高校的“事业收入”,包括教育收费收入。目前很多高校“事业收入”中“教育收费收入”占比一般在三分之一,高的达到了一半。另一方面,高校“事业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实质上没有完全离开政府财政这一块。因为高校“事业收入”中的科研收入、对外培训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委托的项目,最后其实还是政府财政买单,并不是企业和个人买单。换句话说,高校“事业收入”虽然超过“财政拨款”,但并没有改变彻底高校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依赖。
再者,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常态,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之一,能够比较有效地检验和评价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文化传承效果、国际合作与交流效能、校企合作成效、校友满意度等。即使高校的“事业收入”逐渐超过了“财政拨款”,但相比较哈佛大学等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社会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还是太低。比如,获得社会捐赠最多的清华大学,从1980年至今,累计接受到的社会捐赠才超过100亿元,哈佛大学获得是社会捐赠超过了350亿美元,仅2016财年就获得了超过12亿美元的社会捐赠。
可见,我国高校要彻底打破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依赖,最关键的还是要激活社会捐赠和经营收入,这需要高校狠下功夫,做好对在校学生、校友和社会的服务工作,赢得校友和社会的认同感,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