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社会保障迎接挑战
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转折点将现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成果显著。展望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将面临哪些新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据介绍,“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内需。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必须尽快弥补制度缺失,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百姓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其二,城镇化加速,对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7.5%,比“十五”期末提高4.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转折点,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1%。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员在城乡间频繁流动的格局,进而产生整合既有的、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需求。这就要求加快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和衔接,从制度上消除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打通城乡制度间的转换路径。
其三,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15%左右,到2030年前后,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这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巨大。
从无到有,优先解决制度缺失
力争做到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
面对新的挑战,人社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努力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在此过程中,将优先解决制度缺失的问题,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了更多人,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实施,新农保开始试点,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空白点,例如城镇非就业居民还缺少养老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
今后,我国将加快弥补制度短板,特别是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三项制度,力争做到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2011年,新农保试点范围还将扩大到40%的县,重点向民族自治地区、贫困地区、陆地边境县、革命老区倾斜。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将出台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并形成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大力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险。
从窄到宽,继续扩大覆盖面
今年把大学生全面纳入居民医保范围
让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保建设的一大目标,也是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下大力气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面的重点是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农民。其中,新农保将加速推进,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实现制度的全覆盖。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将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据透露,2011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力争达到2.65亿。基本医疗保险要把大学生全面纳入居民医保范围,同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研究全民参保登记制度,挤压重复参保和补贴的水分,完成4.4亿人的扩面目标,使城镇参保率达到90%。工伤保险方面,将在今年4月底前把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及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年底前全面解决“老工伤”问题,并力争扩大覆盖面至1.7亿人。
从低到高,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拟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当前人们对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呼声很高。人社部负责人表示,保障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今后要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建立正常待遇调整机制,保障弱势群体,使保障水平做到持续、有序、合理增长。
2011年,我国在落实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的同时,还将研究提出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意见,并按《社会保险法》规定,统一建立实施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
今年,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同时也相应适当提高个人缴费额。居民和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要普遍提高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并全面推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降低大病、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
今年还将落实工亡家属一次性补助金全国统一为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的标准,相应提高各等级工伤伤残人员津贴标准。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