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02 11:19:25
来源:新京报 作者:社论
很多创新企业实现盈利周期长,但极具发展前景。将“盈利”从其上市硬指标中剔除,无疑是有力支持。
暂未盈利的创新企业,也能在A股上市了!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意味着“独角兽”回A实质性破冰:按照《证券法》规定的程序,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宣布修改《首发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和《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不再适用有关盈利及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发行条件。
将“盈利”从创新企业上市硬指标中剔除,无疑是颇具现实针对性的“因时而变”。
对创新型行业来说,其实重要的不是今天亏损了多少钱,而是未来能赚多少钱。现在的大量投入虽会形成账面亏损,但在未来几年会体现出收益。
遗憾的是,“盈利”指标的横亘,让很多处于发展关键期、急需资金支持的创新型企业只能“曲线融资”,跑到纳斯达克等地方上市。其中包括很多科技巨头级的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都是选择赴美上市。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盈利指标将其拦在了A股之外。囿于商业模式,这些创新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是跑马圈地,采取“先争取用户,再谋求盈利”的发展路径,通过不断“烧钱”来抢占市场份额,亏损并非个别现象。不单是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的很多创新企业,都存在在特定发展阶段高成长、高投入、实现盈利周期较长等特点。
结果,这些极具发展前景、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在中国创造利润,却对美国投资者负责,中国市场的发展红利变为了美国股民的投资分红。
此次证监会对创新企业IPO的改革,就意在对症施策。其核心是淡化盈利门槛,用市值和收入等更科学地评价创新型企业能否上市,而非降低IPO(上市)门槛。
为众多创新企业开了绿灯,让其在市值和收入达标的情况下,就能在A股成功上市,募集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这对接了很多企业的诉求,也能为其高速发展保驾护航。之前李彦宏、刘强东等就都表示,“只要制度允许就会愿意回A股”。
本质上,此次改革,也与IPO核准制向注册制逐步转变的态势吻合:公司能否上市,更多的不是由政府拍板,而是由市场说了算。
在有些发达国家,IPO基本理念就是,政府不对证券价值进行判断,只要企业信息充分披露,能否发行由市场来判断。所以对上市条件的监管尺度松,对应的就是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紧。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也正逐步推进将市场体系引入股市,逐步提高市场在股市中的重要性。此次IPO改革就是重要的一着:市场对创新企业往往都有巨大的投资热情,故而此次改革去掉“盈利门槛”,不仅对创新企业是利好,也能满足大量国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活跃A股市场,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高新技术产业。
如今,国家层面正大力倡导创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这次IPO制度改革,无疑是对创新企业有力的支持——让资本市场能真正为其发展“输血”,进而给创新企业营造更好的资本环境和融资渠道,拉动其进一步创新和长远发展。其正向的市场反馈,也可以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