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湾观光,好像是到大陆哪个地方转了一圈。同宗同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化,多同少异。逛台北夜市,逛美食街,逛小商品市场,如逛南京路、观前街、夫子庙。
到台湾是观光,主要观台湾的山水风景。刚上路,导游就说,台湾毕竟是一个岛,不能同大陆的山水风景相比。导游所说,也是实情,台湾称绝的奇山异水并不多。其实,旅游一半是观景,一半是体受文化。而到台湾观光,更有特别之处。有如前多年去香港一样,大家圆一个心愿,两脚能踏上分开百年的中国第一大岛,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这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就是最大的满足。
环岛一周,日月潭湖水的清澈,东海岸的险峻,海水惊涛拍岸,中央山脉的绵延挺拔,太鲁阁峡谷的深邃和开发的不易,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北回归线感受冬夏的分界,在猫鼻头遥望南太平洋,在地质公园细观海浪对地貌的侵蚀,在阿里山品尝高山茶叶,看民族歌舞、吃热带水果,体味到了台湾的独特和不同。文化的力量,难以估量。
去台湾观光,自然会看看值得留意的地方。台北标志101高搂,堪称突目,此外,台湾高楼大厦并不多,高楼林立不适用,似乎新建筑也不多,农村看不到工厂,看不到烟囱,满目山地林木绿地,满目青翠,几乎看不到裸露的荒地。平原平地稀少,从花博会可以看到,台湾农业发达,尤其是水果。城市管理少有警察,车辆行驶很快,地面几乎看不到垃圾,少有人打扫。台湾的城市管理、工农业关系、市民的公共意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来台湾隔天看到的大陆富豪列美国之后世界第二的“外电”,导游刚见面就向我们恭贺发财了,暗示请在台湾多多花钱采购。台湾媒体上有个新词儿,叫“都更”。原来“都更”是都市更新的简缩,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城市改造或旧城改造。台湾也有我们这儿的拆迁麻烦,也有引起的纠纷,有所谓“钉子户”。一条街拆了,仅存两户顶着,形影相吊。一户说,补偿定价不合理,钱少给了;另一户说,还给他的房子面积少了。拆迁方也出来说话,拆迁方定的是均价,被拆方提的是市场最高价,怎么解决?看来只能上法院。
大约一半多的时间在车内观光,导游安排放纪录片。看来,是有所安排,并非只是娱乐。先放宋美龄,再放二蒋、张学良,后放毛泽东,中间插有邓丽君,最后放了王宝强的搞笑片。重温了一下历史,大家也没什么大惊小怪,许多历史画面已是耳熟能详,安排者有点低看大陆民众的见识和认知水平了。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邓丽君,桃园机场商店,邓丽君歌片放在显目之处。
台湾八日,我们与台湾民众接触不算多,最密切的是导游、司机和饭店、商店服务人员,他们的态度,四字可表:热情亲切。热情是待客,世之通行,亲切是一家人,家人之情。导游阿明,认真负责,服务到位,言谈举止,相当得体。他要我们叫他阿明,别叫导游,导游在闽语中谐音酱油。他一有机会就说台湾的八大基础建设,台湾电子工业怎么起飞的,笔记本电脑全世界占多大比例。他赞成两岸开放,不知说了多少次,要是早点开放,就更好了,“康师傅”,台湾人吃十碗抵不了大陆一人吃一碗。以前一些极其严肃的政治话语,成了他随便的口语。问他参加哪党哪派?他说,我是浅绿,投票不看党不看派而看人,我认为谁好就选谁。他常讲笑话,说得大家捧腹而笑。有一次选举,阿明饿了,进一家小店吃面条,刚坐下,小老板就问阿明选谁,阿明选的不是他要选的,老板大怒,把阿明赶走,面也不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