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以来,国内部分地区少数蔬菜品种发生「卖难」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今日表示,目前各地通过建立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对接等紧急救助机制,「卖菜难」已得到明显缓解。商务部将继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姚坚指出,部分地区发生「卖菜难」问题后,商务部连续发出三个紧急通知,派出调研组分赴山东、上海等地了解情况,建立了紧急救助机制,开通了海南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指导发布中国寿光蔬菜指数,全力救助「卖难」菜农。同时,采取产销对接会等方式,组织蔬菜基地与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签订供应合同,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组织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对进场交易的菜农实行免费交易,帮助菜农销售「卖难」蔬菜。
增加农产品市场公益性
姚坚表示,蔬菜的「卖难」问题是由多重原因复合而形成的,既包括天气原因造成的部分产品的集中上市,也包括种植面积由于2010年价格很高而持续扩大、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存在部分品种供过于求和部分品种短缺并存的现象。此外,流通环节成本的提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包括运输成本、油价,包括「最后一公里」加价及其背后的摊位费因素等。
他指出,随城市化的进程,很多大城市农产品都要通过外省市调拨,如北京周围的蔬菜自给率尚不到20%。今后商务部要更加关注如何加强蔬菜、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批发市场、城市零售终端市场的建设,增加其公益性,对于零售企业在城市销售给予便利。同时,解决市场进程中的问题必须要靠市场的手段,商务部高度关注部分省市所采取的蔬菜销售保险政策的推出。
针对流通环节中倍受诟病的超市进场费问题,姚坚表示,进场费是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持续存在的一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中国由于制造业能力不断扩张,供过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商业企业,就存在进场费要求的现象。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特别是对服装、百货等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