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12 08:59: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燕农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日周末,位于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盛开的紫荆花,外加刷爆朋友圈的黄花风铃木,吸引了数万游客前往观赏,单日车流量达到9000辆。不巧的是,这也是华农毕业生拍毕业照的日子。因此,校园里人山人海,校园外拥堵车龙,校方及时发布指引,提醒市民不要集中在周末高峰入校赏花;广州交警也发布了避让信息。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赏花的好季节。同时,近年来国内诸多大学注重了校园的花园式建设,强调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市民赏花的热捧之地。在互联网上检索相关内容,各地都不乏大学赏花的攻略,由此可见,大学赏花已成为一种季节性潮流。从另外一方面看,大学赏花风生水起,也表征着大学开放的力度在加大,虽然围墙在形式上或许还存在,但“没有围墙的大学”至少在花季呈现在了市民面前,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然而,据报道,3月10日有超过10万人涌入华南农业大学赏花,挤爆了校园内外。由此,不仅校方及时发布了指引,呼吁不要集中赏花之外,也希望游客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缓解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甚至于都惊动了广州交警部门,出面发布车辆避让信息。如此场面不免让人产生人满为患、车满为患的既视感。市民集中赏花,当然有恰逢周末休息的因素,也会有花期较短的考量,但即便如此,似乎也不能完全解释发生在花城广州的这一集中热度。
某种程度上,与国外“没有围墙的大学”相比,我们的大学面向社区市民的开放程度尚有不够。比如,大学体育场馆能不能向市民开放,就经历过几番的舆论讨论,一些高校也经历了一条“封闭—开放—再封闭”的曲折过程。大学面向市民的开放度高了,显然就会稀释某一时段的客流;相反,则会在譬如周末不涉及教学秩序与管理的时段,出现较为集中的客流。所以,大学赏花集中爆发,某种价值维度上可以视为大学在逐步开放过程中的一种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并不仅仅反映在大学方面,在市民方面亦有存在。一天内10万人涌向华农赏花,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是市民对大学校园的新鲜感。同时,当天“垃圾量是平日的十倍”以及引发校园外拥堵车龙,也都说明很多市民对大学校园的开放并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其实,大学校园开放是一方面,而市民如何有秩序地共享大学的公共资源则是问题硬币的另一面,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秉持一份对大学以及大学秩序的敬意。
根本上,大学面向市民开放、与周边社区有限度融合,有利于让大学的文化底蕴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共长的范式,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活跃和繁荣。既然如此,大学赏花就需要一份越来越成熟的“攻略”:大学能够有计划地接受游客入校,而赴校游客也能熟谙大学校园内外秩序并心存一份公共敬意,在相互磨合中共同促进大学与市民在更多方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