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挤占近郊菜地
“目前农场有300多亩菜地,不过随着廉租房项目的开工,几年后农场可能会搬迁到离市区更远的地方,农场用地也可能减少到200亩左右。”日前,上海某区一位农场场长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前,上海的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地铁都已经通到这里了。”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上海其他区县也同样面临城市化发展过快的情况。以闵行区为例,1993年,该区城市化率不到30%,全区有29万亩耕地,28万农副业从业人员。而10年后的2003年,闵行区的城市化率达到82%,耕地面积只剩下不到10万亩,农副业从业人员锐减90%以上,不到2.5万人。今年,闵行区“十二五”规划提到,该区的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
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党委书记吴恩福有些无奈地说:“这个地方原来是远郊,后来变成近郊,现在只能称为城郊了,这里的土地早晚变成城市用地。”
记者在调查中获悉,由于地方调整产业结构,九星村原来种植蔬菜的农民,现在纷纷搞起了乡镇企业,有衬衫加工、长毛绒玩具制造、电线电缆、塑料制品生产等。原先服务于“菜篮子”的人,现在成了需要“菜篮子”服务的人。
“原来,城市近郊是菜地,为城市供菜,远郊是粮田,为城市供粮,现在这些规划都打乱了。种植地越远,蔬菜从菜地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就越多,菜价自然会受影响。”上海虹联农贸市场场长李功庆向记者表示,“我们这里原先是露天菜场,后来改制进了室内,但是由于开发商资金等问题,原先要做菜场的一些街面摊位,现在租给了超市、房产中介等公司。这样一来,菜场面积减小了,同时运营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李功庆坦言,目前上海市民的菜篮子里30%、40%是本地菜,而60%、70%是客菜(即外地菜),而本地菜中又以绿叶菜为主,“事实上,绿叶菜有种植周期快、时令性强、难以存储等特点,因此大量蔬菜烂在田头就不足为奇了”。
据了解,前段时间,为了平抑菜价,虹联农贸市场每天都得对运营成本进行补贴,与此同时,还采取了与上海金盛农村联合对接等措施,减少中间环节。有专家甚至表示,以前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成了“城市包围农村”。
流通成本“火上浇油”
有业内专家提出,国家在对各个地区蔬菜生产的统筹规划上,只作了定量规定,而没有根据地区、气候、蔬菜特点等因素进一步规划,这也是造成蔬菜供给波动较大的一个原因。
记者拿到的一份上海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的《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上,明确了上海种植蔬菜面积为50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为17.5万亩,并要求绿叶菜上市数量日均不低于3000吨。这些数据被落实到各个区(县),以此来保障蔬菜的生产供应。
对此,有专家表示:“国家的统筹规划机制往往只落实到‘量’,但是在保证‘量’的情况下,对于各季蔬菜、各地蔬菜上市的时间和供给量上的规划却没有具体安排。”
“如果政府能够对各个种植青菜的农场进行播种、上市时间和量的规划指导,就可避免某种蔬菜大批供应后又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李功庆向记者表示,“比如,这几天青菜批发价格高达2.5元/斤,而此前只要1.5元/斤左右,如果政府能采取分批制上市的措施,就能避免因为价格不平衡而引起的菜价波动。”
此外,上述专家表示,除了需要在蔬菜种植生产规划上更加细致外,“农超对接”、“农市对接”等方面也需要完善。上海金盛农场场长蒋鹏告诉记者,原先农场也遇到过大批蔬菜烂在田里的情况,因为没人来买,因此他想到了“农校对接”(为学校食堂供菜)、“农工对接”(为企事业工厂供菜)、“农贸对接”(为果蔬加工厂供菜)等形式的目标对接。“但是,为工厂、学校等单位供应蔬菜的往往都是中间商,中间环节的成本实在太高,目前为止,也只有1/3约100亩地的菜找到了‘目标’。”
“虽然目前上海的几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已经与全国各地的农场对接,但这种‘对接’多数还是有中间商的身影在里面。”一位熟悉蔬菜批发市场的人士同样表示,“由于大型批发市场设置了起订量,很多来自市区菜场的购买量较少的采购人员,不得不向三手甚至四手中间商批发蔬菜。”
“批发市场原本是减少蔬菜流通环节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一些规范存在漏洞,反而成了增加流通环节的推手。”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