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内期刊为何“多而不强”(科技杂谈)
时间:2018-02-05 12:14: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斐 渔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量最多的国家。总量攀升固然可喜,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涵盖各学科的科技期刊体系,跻身期刊大国行列,却远远称不上科技期刊强国。一个突出不足,就是缺乏高质量、有国际影响的期刊。

  中国科协一项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5000多种,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不到200种,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很多在本土产生的优秀论文只好远渡重洋,转投“名门”,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尴尬局面。缺乏在国际上有分量的发布平台,重大成果首发权不足,使我们在国际科技界发声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出版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有诸多影响因素。我国的期刊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后虽历经几次改革,但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依然不够灵活,行政管理思维较重。同时,科技期刊涉及的管理部门比较多,条块分割、分散办刊、重复办刊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小、散、弱”的运营模式下,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相对陈旧的管理机制,使得科技期刊很难适应现代出版运行机制,塑造自身的内容和专业优势。此外,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使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动力不足,有限的人、财、物有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现实的科研管理中,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又过分看重SCI、EI(工程索引)等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一些高校院所还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这些奖励通常远高于在国内期刊刊登文章。有些高校院所还把在SCI发表论文与获取学位和职务晋升等挂钩。“重外轻内”的考核机制之下,大量优质的稿件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优质期刊的份额。

  毋庸置疑,鼓励并引导国内科研人员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成果,对增强研究显示度,促进国际交流,倒逼国内科技期刊提升办刊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片面强调论文的“出身”,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的学术水准,就会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反而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在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双重困境中,国内科技期刊办刊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期刊质量提升。如此反复,久为沉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短板,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要看到,补齐科技期刊这块短板,需要多方努力,内外兼修,才可能标本兼治。既要做管理的“加法”,优化科技期刊运营机制,也要做考核的“减法”,扭转不合理的论文评估、奖励办法。相信在各方协作下,我国科技期刊将逐步走出“多而不强”的窘境,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布平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