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800万房补加100万年薪只是急功近利的“价格”
时间:2018-01-15 16:51:38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郭文斌 
       去年年初,800万房补、100万年薪,出现在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里;南开大学则在诚聘英才的公告中承诺,税前65—120万不等的年薪,60—300万不等的安家费,理工科最高800万的科研启动费,高额年薪、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字眼,纷纷出现在高校人才招聘公告中(1月14日《经济观察报》)

  高校不缺教师,但却最想抢人,这个人自然是人才,但人才的标准则是头顶“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杰出青年科学家”等帽子的高校教师,为了抢人,开出的价码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现在已经开出100万年薪+800万房补…高校抢人,开出如此高的价码,是否代表着知识的价值?答案是否定的,开出的只不过是“功利价格”。

  高校为何喜欢抢人、挖人?就是为了借助这些学者,提升本校的实力和水准。清华大学法学院组建之初,曾在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进人才,使该校法学学科迅速崛起。而华东某经济大市的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来也是大力“挖人”,经常有学校领导赴中西部工作。在“挖人”的作用下,该校的全国排名已经从100名左右升至前20名。可这样成功的例子却是极其罕见的,更多的则挂羊头卖狗肉,引进的学者可能带来的多是“注水学术”。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重复性、短期性的,自己履历漂亮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都和他们无关,花高价引进这样的知名学者有何意义?高校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的竞争。但不择手段抢人、挖人,以利诱人,却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而一些为了钱为了名而不断跳槽教授真的值这么高的价格吗?一些职业跳槽教授还能为人师表吗?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知名学者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知名学者给予较高的待遇,也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但为了抢人才而开出的“天价”,则是不足取的,一方面有违大学精神,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人才流动带来了麻烦,同时,也造成了事实的不平等,一些知名学者固然在学术水准上比一般人高一些,但一般的学者所拿到的工资待遇不如知名学者的“零头”,这会促使一些教授争名夺利,而退一步说,即便是引进的知名学者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成就,但对于该校学生来说,又能得益多少?

  高校引进人才应该有次序进行,这一方面需要教育部进行调控,制订出科学的措施,将其纳入规范之中,另一方面对于高校的考核不能专注于一些知名学者的数量。而高校更应该注重于本校教师的培养,与其花大钱去抢人,还不如提高本校老师的福利,形成凝聚力,最终让学生受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