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经过10年底部徘徊,出现了较为清晰和柔弱的拐点,国际金融危机基本结束,世界经济渐次进入复苏的长周期
从2017年开始,全球经济步入提速轨道,由弱复苏逐步走向复苏,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基本结束。
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国际贸易的复苏。金融危机后,由于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导致需求低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冲击。2008年以后国际贸易增速始终低于经济增速,据IMF10月份数据,2016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了2.4%。预计2017和2018年增速将达到4.2%和4.0%,国际贸易复苏将成为全球经济提速换挡的重要动力。
二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IMF预测,2017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达到4.6%,2018年将达到4.9%,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速,其中金砖国家表现最为抢眼。金融危机后,中国是拉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曾一度达到50%,近五年平均值也达到30%。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中高速增长。印度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得益于大宗产品价格有所复苏,俄罗斯和巴西也将走出衰退。此外,全球经济中还有其他一些“闪亮”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尼、泰国、越南等,近年来也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
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总体有小幅上升,但经济表现远不如发展中国家优异。
全球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基本结束,以美国缩表升息为标志,世界经济将缓慢进入一轮升息减债去杠杆的周期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将宽松性货币政策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为提振经济、化解次贷,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相继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机构债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扩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日本、欧洲及其他经济体也相继跟进,向国际市场投放海量流动性。量化宽松作为一项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短期效果明显,对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泥潭功不可没,但长期执行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需择机退出。从2014年2月开始,美联储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量规模。2014年10月底,美联储宣布量化宽松政策结束。2015年12月,美联储启动金融危机后的首次加息,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趋紧,此后已启动多次加息。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幅提升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已从金融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从2017年10月份开始,美联储开启了减债进程。根据美联储2017年6月议息会议决定的缩表计划,将采取温和的、渐进的缩表方式。美联储启动缩表后,预计各国将会跟进。目前欧元区经济强劲复苏,包括德拉吉在内的欧央行多数委员认同逐步退出QE计划,只待通货膨胀指标出现上升趋势,欧元区就可能开启退出量化宽松进程。尽管日本顾忌经济低迷,没有表态要近期缩表,但进一步宽松已无空间,预计缩表也只是时间问题。中国货币发放增长也在收窄,2017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2%,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货币政策也更趋稳健中性。
全球大宗商品暴涨暴跌的时代基本结束,未来一个时期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将在宽幅度区间上下波动
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最主要代表是原油价格,原油价格变动基本反映了全球大宗产品价格走势。从2016年年底以来,国际油价渐趋稳定,逐步呈现在50-60美元/桶附近波动,振幅大幅收窄,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原油价格仍将以该价格为基准,宽幅度上下波动,但整体呈现大致均衡、不会暴涨暴跌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稳定锚”的作用。
一是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渐趋稳定。美国能源革命是近年来全球能源领域出现的最大变化,一举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供求格局,能源革命使美国页岩油产量激增,美国原油产量占全球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目前已达到近16%,成为全球主要产油国之一。面对美国页岩油产量扩张,OPEC自2014年起采取扩张产量的应对策略,致使全球原油价格迅速下跌。
二是OPEC限产将成为另外一个“稳定锚”。OPEC在2014年增产后,全球油价暴跌,其自身也成为增产降价的受害者。鉴于美国成为全球能源主要供给国的事实已不能改变,2016年9月,OPEC成员国达成限产协议,从2016年11月起,各国同意将OPEC产量限制在3250万桶/日,以拉动油价回升。俄罗斯也积极加入限产行列。近期沙特国王出访俄罗斯,与普京达成新的限产协议,限产将延长至2018年年底,这就决定了在未来一年全球油价不会再出现大幅下跌局面。
三是中国正在原油定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稳定锚”作用。美国能源革命发生后,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保障进口渠道畅通和原油价格稳定事关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是中国的重大国家利益。随着中国在原油进口市场话语权的增大,中国也在主动谋划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原油定价。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以人民币计价、可转换成黄金的原油期货合约,有望于近期发行,同时与俄罗斯、伊朗、沙特、委内瑞拉等国商谈进口石油以人民币计价,这不仅会冲击美元霸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可通过稳定人民币来间接稳定全球油价,避免油价暴涨暴跌对国内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全球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
创新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全球性新旧动能转换将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是智能制造。各国纷纷提出将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德国工业4.0、美国互联网制造、日本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俄罗斯、印度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智能制造战略,智能制造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讯和数据技术。依托技术革命,未来将形成三个“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形成“万物感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形成“万物互联”;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技术形成“万物智能”。智能社会即将到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会深度融合。中国在这一领域发展很快,正在从起跑者、追跑者、并跑者逐渐向领跑者转变。
三是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全球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条件下,脱胎于跨境电子商务的E国际贸易正在逐步形成并将蓬勃发展,正在引发制造形态、贸易形态、服务形态的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都将面临重组,全球制造业会出现新的链接方式和布局,E国际贸易将成为引领未来的下一代贸易方式。
中国因素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将成为激发世界经济活力、重塑全球经济规则的关键力量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用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榜样、中国动力、中国风范五个词来概括。
一是中国力量。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据美联社数据,2006年中国仅是全球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这一数字为127个,而现在中国已成为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降至约70个。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25%,贸易占全球的15%,人民币占SDR货币篮子的比重达到10.98%。
二是中国方案。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全球的138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1300多位代表与会,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做了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和回顾了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在高峰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铁雷斯说,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宏观目标是相同的,是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公共品。
三是中国榜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也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比如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国零贫困,这是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比如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但中国表示将继续履行在巴黎气候协定中的承诺,坚定不移地维护多边体系和来之不易的全球共识,彰显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四是中国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持续了40年的高速增长,如果再保持10年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快速增长就将持续半个世纪,这在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五是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的倡议和做法站在人类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国胸襟,这和关起门来搞孤立主义、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本国优先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和处事风范。(作者陈文玲 梅冠群:分别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高级经济师)